從來沒有想看這部劇的沖動,所以一直拖到了現在。這個月上映的影片里,評分應該是第一,達到了9.4。在評分的誘惑下,跑去了電影院。結果真沒讓人失望,相比較于評分達到9.2的《你的名字》,我想它應該是名至實歸的。
首先,不得不承認的是它繼承了美國大片的英雄主義色彩。電影剛開始,朋友就對我說了這點,當時還有點小失望。隨著劇情一點一點的發展,頭腦中先入為主的觀念被拋到了九霄云外。縱觀整部片子,個人英雄主義的味道越來越足,但這并沒有覆蓋它全新角度的闡釋。因為真切,因為信仰,甚至在外人眼里的愚蠢,都讓人的心緒跟著為主角捏一把汗,一連竄的質疑紛至沓來。在那個戰亂年代,有幾人是為信仰而戰的?又有幾人是有信仰的?哪怕信的是耶穌。
沒有信仰而參戰的人很多,其中多斯的父親就是一個代表。在戰爭中失去了最親的戰友,唯獨自己活了下來。是的,他是活了下來,可他活的并不怎么樣。他酗酒,打老婆,一樣都不少。站在多斯父的角度,或許我們很容易理解他為什么會這樣,是戰爭造成了他的這種心理扭曲。這就是這個平凡人物不平凡的一生。可以說這個人物身上映射著大部分像他一樣參戰的人,通過這個角色,便不難想象到他所代表的這部分人的日常生活。前面說,多斯父親的這種生活狀態是戰爭造成的,那么再往深里探究一下原因,我想應該歸咎于信仰。他沒有信仰,所以才會這樣。這點是從多斯的身上看到的。
多斯的信仰,初看有點行不通。覺得怎么那么幼稚,甚至讓人難以置信。捧著一本《圣經》,去參軍,天真的以為我不拿槍不殺人,我照樣可以救人。這樣的理論在一幫經歷過很多場戰爭的老兵和初出茅廬的新兵們看來,很滑稽。怎么還有這么天真的人?于是,他們排斥他,毆打他,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讓他屈辱的離開部隊,直到最終上了軍事法庭。峰回路轉處,他的父親出面解救了他,這是比較耐人尋味的一點。一種新的想法,打破了舊的軍規。我是那種腦洞大開的人,從未考慮什么軍規不軍規的,覺得只要能打仗救人都可以參軍。扭頭問了朋友,朋友說是軍規不可破,破了一次下次怎么辦?想想也是,畢竟是軍隊嘛,非我這種常年待在象牙塔的人能理解的。影片最好看的部分是多斯和他的戰友們參加鋼鋸嶺的戰役。可能因為在影院的原因,我感覺那炮火好真實,火力非常足,是我看過的槍戰片里最足的一部。同時,人也很瘋,尤其是那群日本兵,真的很像瘋了一樣。不知道導演在拍片現場是怎么折磨那幫人的,肯定很辛苦。假如你在現場,你會覺得,他們的瘋狂,會瘋到你心里去。多斯冒著炮火,一個個,一次次,疲憊又堅定的尋找戰友,救護他們并將他們送到安全地帶,這是很悲壯的一幕。所有的事物或者人,只要跟悲壯聯系了起來,必定是感人肺腑的,而多斯的行為就是感人的。悲壯的讓人感動,讓人敬佩,讓他的戰友充滿了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