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高中英語不及格的「學渣」,后來我的托福口語和GMAT寫作都是滿分;大三開始在新東方教托福口語,是俞敏洪老師「拍著肩膀鼓勵過的」集團優秀教師(貌似是史上最年輕的),高分考入清華-麻省理工學院MBA項目,申請到紐約華爾街的外匯交易工作機會,并在飛美帝的飛機上被美聯航的空中大爺認為是「ABC」......
有圖有真相:
新東方-清華-MIT
但這些都不重要,也不是我想回答這個問題的核心理由,而且關于我自己的“逆襲史”,我在其它回答里有更完整的經歷描述和方法介紹。有沖動回答這個問題的第一理由,是,「在我做到這一切之前,我從沒出過國,哪怕是一天」。
所以,一種強烈的共鳴和想讓大家相信「不出國也能練就流利口語」的內心動力,讓我很想好好寫一篇回答。
在正式回答之前,我想說,大家千萬不用迷信“學好英語一定要出國”、“學好語言一定要有「交流環境」”、“找外國人/外教聊天才能學好英語”之類的假大空理論。如果我走到今天,做到的一點成績還算不錯的話,你也一定可以。因為我曾經和你的起點一樣,沒出過國,甚至不如你,我高中英語真的不及格,但通過正確的方法讓自己改變,也幫助了無數同學逆襲成功。
我的托福口語滿分成績單
逆襲之后,很high的同學們
所以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想把我自己真實的「變學霸」的過程和方法分享出來,讓更多人都體驗一把“逆襲”的痛快。而且,現實中,我看到太多人盲目地迷信「出國」、「找外教」這些本并不必須的條件,當然他們很可能是被一些人無意、甚至有意地誤導,總之,十分讓人覺得可惜。
So, 這個問題,我決定嚴肅認真、穩妥可靠地回答一下,讓大家了解,并學會,「不出國,也能練就一口流利的英語」。嗯,配一張“嚴肅臉”。
為表誠意,我給大家幾個承諾吧:
1、文中提及的所有信息和描寫,都是我的真實親身經歷,絕無任何夸大其詞和故弄玄虛;
2、本回答雖然以我作為主線,但文中的英語學習方法和經驗適用于所有想要提高英文的朋友;
3、每個方法論給出之后,都會配上可操作、可執行的計劃和建議。
P.S. 文中的方法和描述會很高效、很暴力、很燃。如果讀完后學起來停不住,走火入魔,概不負責~
以下,Enjoy。
----------不出國也能學好英語的分割線----------
我的“逆襲”是從高三開始的,準確地講,是從高二結束后的那個暑假開始的。過程中有三個關鍵突破點,我先匯總列出來,后面再一一具體解釋描述。首先,在我就快“廢掉”的時候,我遇到了一位英語能力和教學能力都很強、且人格魅力爆表的老師,他挖掘出了我身上的優勢,點燃了我的學習熱情;其次、我遵循老師給的方法,學會積累語料庫,快速地能夠將輸入高效轉化成輸出;最后,由于沒有受中小學刻板方法的牽絆(那個時候不學習),并在后期注重了口語和聽力的雙提升,能夠讓自己在交流表達過程中,無需「翻譯中文」,而直接用英文輸出。
簡要整理一下就是:1、一位好老師(至關重要);2、做到足量的輸入+學會高效的輸出;3、不設限、直接用英語思考。
所以,我絕對贊同,學好英語,不必出國。但上面提到的三點我認為是真正想做到「流利表達」所極度必要的。我們進一步總結、提煉、打磨一下這三點,就是:
1、Role model-一位有干貨、有魅力、有方法的好老師,帶你入門。
2、Massive Input & Efficient Output-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大量輸入,并高效輸出。
3、English Mindset-用英語思考、造句、輸出的思維方式。
現在,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1、Role model-找到一位有干貨、有魅力、有方法的好老師,帶你入門。
這一點至關重要,而且這位好老師的三個緯度,我到今天看,覺得缺一不可。有干貨,決定你能學到什么;有魅力,決定你愛不愛學;有方法,決定你的學習速度。
拿我自己做例子,從高二的暑假開始,我真的很想學好英語,但當時的目的還是為了提高考試成績,考上個好一點的大學。然而過程中進展很不順利,我當時覺得,第一,學校老師講的東西很不成體系,沒有一個統一的方法論能夠系統性地把高中英語考試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并覆蓋完整,總是遇到一個新題目就講一個新知識點,這一點特別要命,總是讓我覺得「學不完」。第二,我們班的英語老師講課實在是讓人不愛聽,說白了,就是講話不討人聽,沒有魅力,這自然就只能靠我們自己強迫自己注意聽講,但這種注意力(考過托福口語的同學知道,真題中出現過的“active attention”)是很容易被分散掉的。
然而,命運很神奇。有一天,我媽媽去給我聽一個英語講座,主講人姓臧,雖然年紀并不大,但是大家都叫他“老臧”(為了避嫌,我不透漏學校名字和老師全名,說出姓氏,完全是為表尊敬)。我媽回來就說,這老師講的真不錯,我都聽明白了,人還幽默,要不你去試試?我當時為了高考分數,根本沒怎么想,就讓我媽給我報了名。注意,我老媽都覺得講得好,這就是有魅力。
上課的時候,讓我特別驚訝,兩層的大禮堂,滿滿的人,我坐在禮堂第二層,主講人就是老臧。一反常規,第一節課講的就是寫作(那個時候通常叫作文兒)。講的那叫一個清楚,那叫一個有煽動力。后來,講單選、講完型、講閱讀,刀刀見血,句句到位。時不時拋兩個段子,時不時調侃一下高中教育,再時不時給我們背一段英文演講。我當時就覺得,這老師講的真TMD清楚、發音真TMD好聽、段子真TMD燃!
遵循清晰的講解,按照系統性地方法,更痛快地是,由于我高二之前幾乎沒怎么學,所以沒有受到任何錯誤方法和習慣的牽絆,直接醍醐灌頂、劈開腦海、毫無耗損地吸收正確方法。大半年下來,在第五次模擬考試的時候,老師在整個禮堂統計同學們的閱讀理解錯題數,從多到少問,問到最后時說“哪個同學只錯了一個?”我看到整個禮堂沒人舉手,也就沒舉手,但其實我一個沒錯。那個時候,我就知道,我的高考英語差不多了(最終我的高考英語142分),這是有干貨的老師的價值。
更關鍵的,是一個真正的好老師,是有方法的,有洞察力的。記得有一次我和老臧交流,問了問今后(高考之后)想學學口語,有什么建議。當時手上有一些短文句子,我讀了讀,他立刻回復說“你的發音挺好的,可以從「先把發音學好」開始”,記下的同時,我還故意模仿他講課和臧老師套套近乎,他說“你模仿口音還挺像的(老臧是山東人),那就這樣,從用模仿的方式學好發音,這是你的比較優勢,會讓你很自信,成長很快的”。
注意,當時這段輕描淡寫的對話,其實背后是一個真正會講課、懂教學的人的極強的洞察力。他懂得分析學生的優點長處,并以此建立學生的「比較優勢」,形成自信,愛上學習,并快速成長。「愛學」是堅持住的第一前提和必要基礎,這一點,我越來越深以為然。
而在我后來的學習和教書過程中,我也多次地回憶和總結,以一個「優勢點」作為突破口的口語學習方法。我自己是從發音開始的,發音好確實能夠讓人立刻獲得學/說英語的「爽感」,從而能夠堅持下去。而且發音的學習,只要方法正確,看到本質,真的不難。
我總結并和大家分享:
發音的本質是對「聲音」的模仿,而不是對于「音標」的記憶,這一點是本質性的區別。
我們從前總是記憶音標,但是音標只是一個象形的符號,記住記不住對于聲音說準說不準其實沒有影響和作用的,最多起到一個讓自己看到一個音標優點“臉熟”的感覺,但是其實不會幫助你讀準一個字母或者單詞的,讀準靠的是口腔位置的肌肉記憶。
發音「準確」了,就該向「地道」的層級努力了,而「地道」是有方法的。
那么,什么叫「地道」呢?很簡單,就是說的像美國人、說的像英國人,就是地道(沒辦法,誰讓是人家的母語)。強調一下,千萬不要認為做到這一點,需要出國哈,完全沒關系。因為,美式英語、英式英語,發音的特點以及規律是可以被總結的,是有規律的,而規律是可以被學習和利用的。所謂規律,就是碰到某個音,就做對應的英式/美式的音變,碰到某些單詞或字母組合,就要做連讀、擊穿、失去爆破等特殊處理,說到底,這依然是模仿和肌肉記憶。
舉個例子,美式英語有兒化音,英式英語沒有;美式英語口型偏扁平,英語英語口型偏方圓,這些都是模仿準確的必要了解。說白了,「地道」的發音是有方法的,而且是可量化的方法。
美式發音,好聽,更好學,建議作為模仿學習的第一對象。
這一點,大家應該不覺得陌生,在我自己交流、學習、講課的過程里,發現大多數的學生、朋友,還是喜歡美式英語,包括我自己。而美式英語的發音特點、發音技巧、以及發音習慣都是非常有規律的,我從第一次托福口語滿分之后,看是特別仔細,甚至有些過于深挖地學習和模仿過美式英語(包括黑人口音),總結出了核心技巧,進一步完善自己的口音。這可能也是為什么,在MIT的時候,教授也會覺得我接受過“western education”吧。
MIT 教授 Neal
2、Massive Input & Efficient Output-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大量輸入,并高效輸出。
第二點是關于“輸入和輸出”的,這兩個緯度,我覺得我們之前重視的都不夠。主要在于,對于「該輸入什么」沒有概念,不會選,以及如何將輸入轉化成輸出,沒有方法。其實啊,這兩點特別簡單,輸入的時候,在難度適當、質量過關(只要是native的讀物或素材,都可以)的前提下,就優先選擇自己喜歡的領域、方向的內容。因為,只有你喜歡,才更容易進入角色,更容易模仿改編,更容易用到自己實際的對話場景當中去,這可以說,是學會「native 表達」的重要基礎。
比如我自己,我喜歡潮牌、科技公司、體育、娛樂,這些領域的人的演講、品牌故事、甚至廣告文案都是我非常喜歡去學習和模仿的素材,事實也證明,是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和過程。
BTW,我自己背誦的第一篇英文演講,就是喬布斯的斯坦福畢業典禮演講。
喬布斯-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演講
也在哥倫比亞大學和黑人哥們交流過「Air Jordan」的鞋子,這些都是非常好的語料和談資,真的很有價值。
說到這里,還要說回一個「有人格魅力、有煽動力和鼓勵性,并能讓學生愛上學習」的老師有多重要。我人生中現場聽到的第一篇英文演講背誦,就是老臧給全禮堂的學生背誦林肯總統的葛底斯堡演講。當時雖然聽不太懂,但真的覺得特別有范兒,也第一次面對面地感受到英文演講的魅力,從此對于「模仿、背誦」的口語學習一發不可收拾。
而至于輸出,重點在「高效」,背誦了很多用不出來,就會讓自己失去熱情,很難堅持。而對于輸出,我希望大家開始的時候,能夠專注、克制地背誦好一個句子、一段對唄、一篇文章、一部電影。說白了,就是剛開始不要求多,輸入中強調的“massive”是一個循序漸進、且多維度的概念,不光指數量,而是指使用的延展性,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專注一點。
而當你背誦熟練了一段、幾段文字或者表達之后,你會發現,你會不自覺地想用這些表達來進行對話,因為這些表達一定(大概率)比自己的表達地道、豐富。而為了更好地適用自己當下的對話場景,從而對背誦內容進行的一些調整和改動,就是“從背誦到原創”的演變過程,記住,這也是一門外語學習的本質過程,無它。這一點感悟我和我在清華的英文好的中國同學交流過,大家都這樣過來的,深深認同。
而所謂輸出的「最短路徑」的構建,其實我們一直都沒有被告知,在這里我必須吐槽一下傳統的中式語法書,是在太枯燥和低效了。我給大家三個建議:
不要死記硬背語法或者句法,要學會小詞大用。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和氣力在背誦條條框框上,其實你會發現,豐富的句子是由若干個小詞組成的。而你感興趣的那些素材和內容中的一些小詞,比如supreme、Facebook、Apple Computer這些品牌名稱、公司名字都是很好的素材,只不過被我們忽略和輕視了。「小詞大用」真的可以讓句子立刻豐富起來。
建立語料庫,積累輸入,變成輸出。
一定要有自己的語料庫,看到的好的、高質量的輸入,無論是詞、句子,都要錄入進來,形成一個“永續積累”,慢慢的,談資和表達都會豐富起來, 變成一個“有料”的人。
記住核心表達和詞串,高效提升日常表達。
我們的日常表達中,主流場景力需要用到的句子框架其實是有限個數。這些有限個數的核心句型和詞串才是我們第一時間應該積累和掌握下來的。注意,是有限個數哦,所以從一個開放問題轉變成一個封閉的有解問題,會讓問題本身的難度大大降低。
在這里要感謝一下在清華經管學院學習的經歷,把無解變成有解,把開放變成封閉的「降維」思考方式,是在這里學到最重要收獲之一。
清華經管學院2015畢業典禮
3、English Mindset-建立用英語思考、造句、輸出的思維方式。
一提到mindset,提到思維方式,估計會有不少人覺得「虛」,甚至有點怕,覺得太難理解。其實,不是,這里的mindset,其實是一種習慣和自然的條件反射,并不上升到「形而上」的大理論層面,而是具體的行為方式。也就是如何能夠讓我們自己第一時間就用英語來思考我們要講什么、怎樣造句,并講出來的一套具體方法論。
做到了這樣的狀態,就可以說,我們具備了「English Mindset」,具備了英語思維。
做到這樣的狀態,我覺得重點有三個能力和意識需要具備。
把「元句型」存在腦子里,時刻準備著。
這一點,尤其適用于主觀表達意愿比較強的、經常以“我”為中心溝通交流的朋友和同學。你會發現,這樣的一個「元句型」其實會讓你省去很多「我想講什么」的糾結,保持一個對話和表達的流暢性和效率。其實這一點,有點像「Rap」里的「Flow」,也有點像我們一直在「托福口語」備考獨立問題時,強調的「一個素材回答所有題目」的思考邏輯和備考方法。
注意,「一個素材回答所有題目」的秒殺方法,絕不是遇到什么場景都生搬硬套。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這里,我貼上來一個「托福口語秒殺」的講解視頻,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看看,你會發現不同的思考角度和輸出思路的。
努力提高口語的同時,聽力一定一定(就是兩個,不是筆誤)要跟上,否則很快會有瓶頸。
這一點,一定要強調,因為很多人enjoy「說口語」,確不那么喜歡、也不那么重視聽別人講。記住,語言的學習,一定是「輸出基于輸入」,輸入永遠在先,輸入也永遠要update,否則一定阻礙輸出。
而這里我強調的輸入,可以直接簡單理解成「聽力」。你會發現很多人背誦的熟練、表達的地道、發音也很棒,但是就是聽不懂老外講話,這會讓自己很尷尬的,會覺得「老子明明會講,就是因為聽不懂你說的,才不知道要講什么」。而聽力的大意理解、邏輯捕捉、框架的掌握,都是真正流利表達和順暢溝通的重要基礎。
比如“路標詞”就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是經常被聽力學習者忽略,這一點一定要杜絕,把聽力的練習和學習上升到和口語一樣的重要層級,必不可少。
學會英語造句的根本邏輯,不再需要中文翻譯過程。
很多人會說自己講英語之前,先要用中文先組織語言,然后翻譯成英文,這其實不是必要的。造成這個「阻力」的原因主要在于對英語句子的造句邏輯理解不到位,或者叫理解復雜了。試想,給你一個很復雜的中文句子,你能一定正確地分析出句子成分嗎?不見得。但是你就是會說。而且,你再問問自己,平時講得中文句子之間,每句和每句有特別大的框架上的不同嗎?貌似也沒有吧,所以變化并沒有你想像的那么多。
英語也是一樣,甚至更簡單(因為英語的句法比中文的簡單)。你只要掌握英語造句的最慣用邏輯(之前沒有人告訴你)和存儲一個之前提到的「元句型」,就會很大程度上地跨越「需要翻譯」的這個過程。
而這個邏輯的順序就是,找到自己熱愛的內容、背誦、改寫、套入「元句型」、造句輸出。這樣一來,你一定會愛上學習英語和口語表達。而“天生熱愛”的狀態也是讓你持續進步的動力和養料。這一點,我在發布會上就和用戶們分享過。
另外,還需要強調一點,就是方法有了,輸出(練習)的量不能少,這一點沒有捷徑。只聽我講能吸收5%、背誦知識能吸收15%,只有用出來才能理解75%以上。我自己也一樣,為了讓自己保持狀態,我到今天都經常錄制課程,讓自己的理解深化,并更加到位地總結、提煉、分享。這已經成了我熱愛做的事情,我自己很享受、很投入、很有收獲。期待你們也一樣。
好,整體總結一下,我上面其實一共說了9點,三個大點,分別對應3個小點。大致內容如下:
掌握完美發音的三個本質方法
洞察發音本質,學會對聲音的高效模仿;
量化發音技巧,四步講出地道語音語調;
解密五大技巧,美式發音完美呈現。
學會流利表達的三條最短路徑
扔掉詞匯書,學會和美國人一樣小詞大用;
建立語料庫,將身邊一切輸入有效變成輸出;
巧用核心詞串,日常表達、演講面試全 hold 住。
構建英語思維的三種認知升級
撕掉語法書,掌握決定語言效率的元句型;
定位路標詞,實現聽力口語瞬間雙提升;
揭示英語造句底層邏輯,學會無需翻譯過程的英語輸出。
相信我,學好英語,你的人生一定比我的精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