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問題:即知道問題是什么
專業詞匯:
現狀R1(非期望的結果):某一特定背景導致的某一特定的結果
目標R2(期望的結果): 想要得到的結果
問題:不喜歡某一結果(現狀),想得到其他結果(目標R2),即現狀與目標之間存在的差距,差距來自某一背景,并在一系列特定的條件下產生的。了解其發展歷史,是確定差距之性質和把握其重要性最基本的過程。
解決方案: 如何從現狀R1 到目標R2
連續分析法
統計學上稱為序列分析;
一種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技巧,可幫助按邏輯順序排列的問題尋找答案:
- 是否有/ 是否可能有問題(或機會)?
- 問題在哪里?
- 為什么存在(產生問題的根源、原因)?
- 我們能做什么?
- 我們應該做什么?
1和2: 界定問題; 3:尋找產生問題的原因 ;4和5:尋找解決問題(或抓住機遇)的最佳方案
界定問題的框架
最大好處:若你準備把解決方法寫成文字,可容易的把界定的問題轉換成序言.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建立思想的金字塔結構、交流解決方案的第一步.
展開說明框架中的各要素(基本部分)
解析界定問題框架構成要素
要素
需要確定前4個要素(切入點/序幕 ,困惑/困擾,現狀R1,目標R2)才能界定問題
- 背景(切入點/序幕 + 困惑/困擾)
- 現狀R1
- 目標R2
- 解決方案
問題
由背景產生背景
切點/序幕組成,包括現有的結構和流程(常規方法)困惑/困擾
流程原本是導致/可能導致期望結果——目標R2,但背景中發生了某件事/采取了某一行為(如預測銷售額),可能導致非期望結果——現狀R1原因
通常可從序幕中所描述的活動(切入點/序幕)中找到解決方法
通常從改變現有結構和流程,即分析切點/序幕這里入手問題根源
即對問題的結構化分析,需要建立診斷框架和邏輯樹,對各方面進行徹底分類,以尋找問題原因,解決方法的措施來源于這些框架,下一章(后續總結) 結構化分析問題 將解釋如何建立分析問題的診斷框架。
因此,界定問題的框架 需回答三個問題:
a. 發生了什么事情?(背景[切入點/序幕 + 困擾/困惑])
b. 我們不喜歡它什么?(非期望結果R1)
c. 我們想要什么?(期望結果R2)
回答以上問題后,就界定了需要解決的問題
把界定的問題寫成序言
技巧
遵循從左向右再往下的原則,把讀者最后了解的事實作為序言的沖突部分,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
界定問題框架步驟
- 展開問題的基本部分[^xra]
即背景(切入點/序幕 + 困惑/困擾)、現狀R1、目標R2、解決方案 - 你的解決方案處于哪一階段(已提出,還是被接受了)
- 提出適當的疑問
- 檢查序言是否呈現了界定的問題
- 檢查金字塔是否回答了疑問
展開問題的各要素
需要確定切入點/序幕,困擾/困惑,現狀R1(非期望結果),目標R2(期望結果),才能界定問題
切入點/序幕
序幕:結構 + 流程(常規方法)
某一特定時刻的某一特定地點;
盡可能作簡單的設想和簡短的描述,等到寫序言時再展開.
困惑/困擾
發生某件事的發生使劇情得以展開
某件事的發生困擾了結構/流程的正常運行
指現在發生、即將發生/未來將發生的事情,他對序幕中介紹的相對穩定的背景構成威脅,并因此引發了非期望的結果(現狀R1)
困擾產生原因:
- 外部原因
結構/流程所在環境以外的地方發生的變化,如出現新的競爭對手、改用新的技術、政府/消費政策發生變化等 - 內部原因
公司內部的變化,如增加業務流程、安裝新的計算機系統、進軍新市場、調整產品線等 - 近期認識到的其他原因
自己認識到/有證據表明肯定或可能發生變化,如產品/流程的性能落后,運營水平低于平均水平、市場研究顯示消費者態度可能發生改變等
現狀R1,非期望結果
指受眾需設法解決/有可能面臨的問題,或者有可能抓住的機會;
通常由困擾/困惑引起的(有外部、內部、近期認識到的其他原因)
困擾/困惑可能帶來的問題:
- 對公司結構/流程產生負面影響
- 擾亂某一特定方面的工作
- 引發/應該會引發對業務、產品、流程的重新考慮
- 挑戰/應該會挑戰有關客戶、市場、競爭、核心競爭力、流程或技術的基本假設
目標R2,期望結果
指受眾希望其現有的結構/流程產生期望結果R2;
只有對目標R2進行盡可能具體和定量的描述,才能判斷你取得的結果是否是期望結果
如果沒有對期望結果的全面準確的描述,很難在思考過程中選擇各種解決方案
無法具體描述目標R2的最終結果/根本不能描述時:
- 只需在目標R2部分寫下,如果問題得到解決,你希望達到的狀態
-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確定具體的目標R2
發掘受眾的疑問
受眾希望解決的7種問題:
解決方案是什么?
背景 S = 背景
沖突 C = R1,R2
疑問 Q = 如何從R1到R2-
解決方案是否正確?/ 如何實施該解決方案
背景 S = 背景,R1,R2
沖突 C =解決方案
疑問 Q = 解決方案是否正確?/如何實施該解決方案?
-
解決方案是否正確?/ 如何實施該解決方案
解決方案行不通,我們應該做什么
背景 S = 背景,R1,R2, 解決方案
沖突 C =解決方案行不通
疑問 Q = 我們應該做什么多種解決方案,哪種最佳?
背景 S = 背景,R1,R2
沖突 C = 不同的解決方案
疑問 Q = 哪個方案是最好的?知道R1,知道必須要改變,目標R2是什么?解決方案是什么?
背景 S = 背景,R1
沖突 C = 知道必須改革,但不確定目標R2是什么,以及如何實現目標
疑問 Q = 目標R2 和戰略應該是什么?知道R2,不確定是否處于現狀R1(是否存在問題),如果存在問題,如何解決(解決方案)?
背景 S = 背景,R2
沖突 C = 不確定是否處于R1
疑問 Q = 我們是否存在問題,如果存在問題,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1和2 、3: 最常見的問題
4和 5:最常見問題的變形
6和7:可能但不常見的情形
開始寫序言
對應上述的 發掘受眾的疑問 的 7 個問題
我們應該做什么(如何從R到R2)
沖突:受眾處在現狀R1,希望到達目標R2
S = 現采用X方法銷售
C = 希望更高的增長率,面臨其它問題,擔心X方法不再有效
Q = 我們應該在呢么改變?
A:應該怎么做:步驟1、步驟2、步驟3
我們是否應該做我們想做的事情
也適用于向某人解釋如何完成某事
S = 我們可能遇到困難,原因是本行業正在實驗一種新方法
C = 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必須改變
Q = 我們是否應該計劃這么做
A:應該:改變1、改變2、改變3
我們應如何做我們想做的事情
S = 我們的城市遇到問題
C = 我們已經制定解決方案
Q = 如何實施解決方案
A:遵循下列流程:步驟1、步驟2、步驟3
解決方案行不通,我們應該做什么
問題一的延伸,區別:針對該問題已經采取過兩次以上措施,需追溯其過去的歷史才能發現真正的問題
S = 我們遇到問題并采取了數項措施
C = 目前沒有任何效果
Q = 我們應該做什么
A:更努力、更徹底的去做:步驟1、步驟2、步驟3
我們應該選擇哪種方案
備選方案放在沖突項下
S = 計劃實施X方案
C = 有人提出Y可能更好
Q = 哪種方案更好
A:y方案更好:是否a更好、是否b更好、是否c更好
- 不要一一羅列出所有的備選方案,除非受眾事先知道,否則受眾會誤以為把這個方案當做選擇某種方案的原因
- 避免把備選方案羅列出來,然后否定。如:
我們有三種方案可解決該問題,關鍵句要點為:a方法不好 => b方法不好 => 因此采用... 是因為....是因為...C方法
采用c方法的原因并不是因為a和b不好,而是c方法更有效
我們應該采用哪些戰略
戰略是文章的主要思想,關鍵句要點是描述制定戰略的步驟
S = 我們目前是大市場中的小企業
C = 不知道潛力能否完全發揮,但知道我們還差得很遠
Q = 我們應該采取哪些措施/戰略?
A:真正有吸引力的不多 --> 關鍵是你采取哪一種 -> (怎么做)集中力量在小市場a能獲得更大利益 -> 目標是成為小市場中的佼佼者
我們存在問題嗎
S = 新的市場劃分帶來很大變化
C = 有看法認為這些變化對于處于該行業中的企業不利
Q = 該看法有無道理?為什么?
A:沒有道理。變化對行業有利:引起a的出現、促進b的發展、防止c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