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九點半|一種分享體,01篇
一句話|
一切自己負責。指責他人也無濟于事。只有帶著“說服自己的關鍵是在于自己”的覺悟,才可能不依存于他人,用自己的雙腳走下去。(選自《100個基本》)
讀書郎|
《鴉片戰爭》
天天向上|《必然》(01)
無論你使用一樣工具的時間有多長,無盡的升級都會把你變成一個菜鳥——也就是說,你會變成笨手笨腳的新用戶。在這個“形成”的年代里,所有人都會成為菜鳥。更糟糕的是,我們永遠都會是菜鳥,并永遠因此保持虛心。這意味著重復。在未來,我們所有人都會一次又一次地成為全力避免掉隊的菜鳥,永無休止,無一例外。永遠是菜鳥是所有人的新設定,這與你的年齡,與你的經驗,都沒有關系。
新事物源源不斷地被我們發明出來,它們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欲望,新的向往,新的需求,也在我們的思緒里挖出了難以填滿的新的溝壑。有人感到憤怒,不滿我們所造之物如此擺布。他們把這種沒有窮盡的升級和變化看作是一種墮落,認為這是對人類高貴尊嚴的踐踏,也是我們不愉快的根源。但我們與動物祖先的區別,在于我們不僅滿足于生存,還要瘋忙著去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欲望。正是這種不滿足觸發我們創造,推動我們成長。
不在心中制造待以填補的缺憾,我們就無法拓展自己,更無法拓展我們的社會。我們正在拓寬我們的邊界,也在拓展存放自我身份的容器。這過程會痛苦不堪,其中定然會有淚水和傷痛。
沒有不適的世界會停滯不前;某些方面過于公平的世界,也會在其他方面上不公平得可怕。烏托邦中沒有問題可煩惱,但烏托邦特因此沒有機遇存在。
不過,反烏托邦和烏托邦都不是我們的歸宿;我們的歸宿會是“進托邦”。更準確地說,我們已經到達了進托邦。它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種變化的狀態,是一種進程。
食物社區|民以食為天
每個人內心深處的角落里,都似乎隱藏著一個身份焦慮的自己。沒關系,試著和家人一起好好吃頓飯,美與陽光由此散發開來。
與學術無關|水哥水論
我們要破除一切“受害者”的思維——我們每個人都有“戰逃反應”,這是人類自古以來就有的本能,就比如你在森林公園里走著走著,突然從林子里跑出來一只“野獸”,你會本能地自我防御狀,伴隨著一聲尖叫,然后可能掉頭就跑...你或許說,除了這樣,還能做什么呢?!是的,“除了這樣,還能做什么呢?”我們常常自以為是地認為“我看的很清楚”,“我想的也很清楚”,但“除了這樣,還能做什么呢?”“戰逃反應”不僅將我們的思維禁錮在一個圍墻里,而且還常常扮演“受害者”的角色——你看,是因為你們這樣糟糕,我和事情才做的如此糟糕?真的是這樣的嗎?不,這背后的邏輯恰恰是安全感的缺失,或者是體認感的缺失。
恰好看到移動端上傳播著傅盛寫的一篇有關“受害者”的文章,其中的很多文字,個人覺得甚妙。其中,有兩段文字是這樣子的:
“安全感的本質,不是你真的安全,而是你不害怕危險,敢于面對困難。記得有人問過我“上市后最大的收獲是什么?”我說,最大的收獲可能就是內心的所謂安全感,面對這個世界時,內心的想法沒有了那么多限制。
每個人心里都在追逐安全感。這很正常。但很多人成為了安全感的奴隸。什么是安全感的奴隸?就是害怕改變,保持現狀,聽他人的。追求安全感是人的本能,但安全感的獲得必須通過內心真正的強大。安全感是給予,不是索取。恐懼越多,索取越多,不安全感反而遞增。
正是因為很多人對于這個世界充滿了恐懼,生活中也有很多困難,我們很多人才不自覺的變成一種受害者,這就叫‘受害者心理’。這種恐懼和不安全感,滋養了一種受害者心態。遇到困難的時候,你總會覺得世界不公平,充滿了各種問題。”
是啊,想一想,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正是有個所謂的“受害者天堂”,讓我們不由自主的聚集在一起,或竊竊私語,或高談闊論,但卻諸事無解。
“一切問題都不管我的事,不是我的錯。”這常常是“受害者們”的語言和思維,而這種語言和思維的背后,其實就是恐懼和沒有勇氣的體現,即沒有擔當。
【當你是一個火雞的時候,別人不會認為你比他大。這時候,你可以反思一下,我真的做的足夠好嗎?這個世界就是這么不公平。你做的只是好一點,別人是不認的。你必須做成一只鴕鳥,比那雞大得多的鴕鳥,到那個時候,所有人才會說你好。如果你覺得世界不公平,可能本質上還是你不夠強大,你還沒有做得足夠好。】這是柳傳志曾寫給楊元慶的那封信的一部分意思,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