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誰說孩子長大了,就不喜歡吃糖了?
至少我小時候偷吃每日限定額之外的金絲猴和大白兔時,我老媽可是陪著我一起長蛀牙的。
某天開始,我媽拿著新換的小米手機,喜氣洋洋地對我說,閨女,快來教你老媽怎么用微信。
嗷,太陽從西邊升起來了,我們家生活委員居然主動開口讓我教她用微信!鑒于她之前的一系列耍賴不學如何發短信的歷史,我不由得偷笑,這回不要又是三分鐘熱度吧。
沒錯,其實在微信沒有面世之前,我就努著一股勁兒想讓老媽先把短信打字給學了,畢竟有時候上課或者自習,不方便總跑出去接電話。可是讓老媽學習發短信,就像西天取經一樣難,因為老媽有種堅韌不拔的毅力,叫做——無論你怎么哄我就是不學怎么打字。
對于爸媽那一輩而言,手機嘛,就是個即時聯系通話的工具,充好話費,撥打號碼,聽見聲音,傳達消息或者煲煲電話粥,這就是全部功能了。
短信?從前的小靈通只有100條容量,不僅不敢多發,還得定時刪除廣告,容量一會兒就滿,一點都不實用,干脆不學。
上網?以前的非智能機都沒有上網這個功能,直到我上大一那會兒,才換了一臺諾基亞5830,然而還是被一不小心用超的網費打個措手不及。
這可愁死我了。
每一次發短信過去,老媽都只愿意打電話回復我,好不容易連哄帶騙教了一次,老媽看著鍵盤上的字母直喊頭疼。誒,明明以前讀書的時候,也是學過拼音的,怎么就不愿意學打字呢,一段時間內,我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然而這次老媽卻并未食言,后來才得知是因為新工作中有一群互相聊天的小伙伴,團隊消息也總是只在微信群里發,學微信實在也是迫不得已。在這種“威逼利誘”下,老媽居然真的老老實實開始學怎么打字,而且她還get了微信的三大便捷功能,就是語音、圖片、視頻聊天。
某天,老媽突然視頻聊天的時候,我剛從圖書館出去,停車區幾乎沒有燈光,伸手不見五指的夜里,面對著我的攝像頭壓根兒照不出我的臉。老媽一聲驚呼,閨女,你那邊是怎么了?!
我說,沒事沒事,只是沒有光。然后我360度旋轉跳躍著找了個比較好的角度,才照出我已然胖乎乎的臉來。老媽這才放下心,懶洋洋地匯報起來她最近開心的事情,真是比打電話還得心應手。
然后,就是幾天之內集中而至的想念,老媽用微信對我進行了語音“轟炸”,堪比天女散花?,F在回想起來,應該是因為老媽那時候剛學會怎么成功地發出一條語音,并且控制在60秒以內。然后我和老媽的聊天界面上就全是我的文字和她的語音,參差對照,分外和諧,語音界的大豐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也不過如此。
最后就是文字和圖片了。
比如說幾天前的晚上,老媽和老爸聊完天之后,找我抱怨:閨女,你那個笨蛋老爸居然嫌棄我打錯字,一點都不好玩,太差勁了。我能打出字就已經很棒了,對不對?
這個問題顯然是和“我今天做菜好不好吃”以及“你老媽聰明吧”之類的問題共享同一個正面、積極、肯定的答案的,當然不能打擊積極性了,對不對。
后來我才注意到老媽的用詞,哎呦喂,“笨蛋老爸”,生活委員,你和學習委員確定不是來找我秀恩愛的?
這兩個都用微信用的不怎么溜的家伙,在用微信艱難地敲著文字,然后積極分子老媽還被射手座學霸鄙視使用了錯別字,并給出黃牌警告,想一想怎么那么像幼兒園小朋友在過家家。
雖然隔著屏幕,但是老媽的文字異常的親切,親切到,好像這不是50歲的人該說出口的話,倒有種小姑娘在向我撒嬌的意味。那些發給我的圖片、語音和文字,都是她在向我證明她學習速度快,像是小時候考了100分需要獎勵的小朋友。
暖萌暖萌。
我長大了,你們反而返老還童,這種感覺好奇妙。
其實,這種撒嬌的感覺,嚴格說來倒并不是從最近才開始的,但卻是最近最明顯。
以前呢,老媽會穿新買的衣服,問過老爸然后再問我好不好看。她會跑很遠買好吃的東西給剛回家的我,問我好不好吃。她也會說閨女我要開始寫詩,你教教我好不好,雖然我很無奈地告訴老媽我對現代詩真的一竅不通,但是那種被仰著頭求夸獎的感覺,真的超級可愛,有種不合乎年齡的差異萌。
如果說,老媽是那種會心血來潮學著新東西,然后和我嘚瑟求夸獎的積極分子,老爸就是那種蒙頭不做聲但是把該學的都學了,然后比他現在年齡還要早帥那么幾年卻低調的傲嬌學霸了。
老爸使用的電子產品一向保護的非常好,之前一直拖著不愿意換掉手上用了好久的摩托羅拉。老式手機功能少,時間一長運行也就慢了,內存又不足,好些應用都不能裝。結果換上了新的智能手機之后,老爸每天都用手機看新聞客戶端,似乎是挺方便。微信么,雖然也是新鮮玩意兒,但是學會基本功能之后,發發圖片,看看朋友圈,讀讀公眾號也是沒問題的。
于是,老爸就在開通微信號不久之后,成了他閨女(也就是我)的一名忠實粉絲,而且,無論我寫的好不好,都會和我要原始稿件留存。如果以后微信不存在了,而又想找我的黑歷史的話,去問我老爸吧,他那兒收拾了一籮筐呢。
雖然他不會像老媽一樣,著力地去表達些什么,但是一旦我主動發現什么好玩的事情,開始變著法子夸他的時候,老爸就哈哈不好意思地笑開,像只被撓了下巴的貓,溫柔可愛的要命。(關于他們倆的有趣日常,可以參照“李家小院二三事”系列)
可是這種程度的撒嬌,如果當著他們的面下定義的話,一定會被義正言辭地否定掉:我們才沒有!
因為他們總會被告知,你已經長大了,你已經為人父母了,你要學會照顧別人了,你不能再撒嬌了。那么一把年紀,再撒嬌,成何體統,會被笑話的。
可是,誰說撒嬌只是小孩子的專利。
所謂的童心未泯,也并不只是在所謂歲月靜好背景下和小孩子們玩成一片的固定場景。我寧愿相信,在每一個大人的心里,都有一個從來沒有長大的小孩子,在披上盔甲為家庭而奮斗吃苦的時候,偷偷地坐在角落里,吃著自己給自己的糖果,然后打開門走出去,又是那個為我們遮風擋雨的大人,是作文里面如山如海、高大無比、似乎永遠不會累的爸爸媽媽。
但是出生于50、60年代的那群孩子,大部分都已經跟不上智能機和高科技的發展了,有的甚至已經開始有了老花眼,他們摸著手機,摸著電腦,裝最簡單的程序,玩孩子們提前給裝好的游戲,然后不好意思地問,這個應該怎么玩呢?
你教教我,好不好?
隱約閃回小時候自己說過的話,老媽,這次要是考100分,就去大禮堂門口的鋪子吃炸串子,好不好?
那時的我,搖著老媽的手,牽著老爸的手,借他們倆的力懸空地面幾厘米,晃來晃去,像上了天。
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突然想起來一件事。
那時候不記得是幾歲,我剛開始認字,最喜歡坐在公交車車窗的位置看路邊的店招牌,一個接一個地讀,然后轉頭問媽媽我念的對不對。有的字不認識,媽媽就告訴我,每一次公交要開近一個小時,這樣的認字就一直從上車持續到下車。雖然認過的店招牌如今都已經換了,再坐上3路公交的時候,卻還是能清楚地記得當時一路問的情境。
不由得感嘆一句,老媽你可真夠有耐心的。
時間過的很快。
然后我們慢慢長大了,從需要踮起腳尖仰著頭才能看到餐桌上擺了些什么菜的身高,變成和父母齊肩甚至還要高出那么一些。然后我們也慢慢走遠了,從家里的中小學到外地的深造和工作。然后我們還慢慢看的比父母多了,從他們無所不知,到我們知道的他們都不太懂。
現在,反而是父母,需要踮起腳尖仰著頭,想要知道我們的世界里究竟有些什么。電話里問一句天氣、問一聲冷暖、問一聲饑飽,再問一聲近況,似乎就已經走完了所有的模式化流程。其實他們想要知道的明明比這些更多一點,你最近在做些什么,有什么有趣的事情,有沒有自己偷偷難過,難過的話就回家吧,爸媽都在。
他們想踮起腳尖,抬起頭,看看我們所處的世界。
而當我們開始有能力教一些什么的時候,我們的角色開始產生了倒置。這樣的角色交換,在不知不覺中,放出了他們心里自己偷偷躲在角落里的那個小孩子,也在不知不覺中,讓他們更多地,以一種聆聽而不是教育的姿態,在聽我們講話。
從我們小的時候,拿回幾張100分的試卷,驕傲地揚起腦袋向父母要鼓勵,到現在他們努力學一些新東西,害羞又可愛地問我們尋求夸獎。我們曾經全心全意依賴著的他們,也許不再是兒時眼里那般高大巍峨的模樣,甚至開始有了斑白的鬢發和佝僂的背,但他們的心卻在逐漸返老還童。
已經長大了的我們,變成了手中有糖果的人。
---尾聲---
誰說孩子長大了,就不喜歡吃糖了?
至少我小時候偷吃每日限定額之外的金絲猴和大白兔時,我老媽可是陪著我一起長蛀牙的。而不茍言笑的老爸,其實應該也很喜歡吃糖吧。
你有沒有一個剛會用微信的老媽?
如果她還沒有學會的話,要不要考慮教教她?
你有沒有一個滿臉皺紋卻依舊英姿颯爽的老爸?
如果有的話,就沒事夸夸他吧。
他們曾經給我們每天都帶上一把甜甜的糖果,如今也輪到我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