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日前在其Facebook發表了一篇文章,主要提了些關于臺灣創業者成功的建議,他認為現在美國、東南亞這些市場,其實并不適合偉大的公司。而中國大陸因為兩岸語言相通,交流頻繁,用戶使用習慣較相似,可以說是臺灣創業者最好的成功場所。
以下是全文,逐鹿網略有調整
臺灣人能創立偉大的互聯網公司嗎?我建議:最好的機會是:「去中國大陸創業」 。
這個建議可能許多人不愛聽,政府不敢聽,還會有人會抨擊,但是事實就擺在眼前:
1)臺灣市場太小,無法支撐偉大公司。不走出去,就無法創造巨大經濟價值。想走出去,就需要進入大市場。而最好的大市場只有兩個:美國、中國大陸。
2)對于「去美國」、「去硅谷」,聽起來很美好,似乎去「朝圣」,一下就進入了 Google、Facebook 的大本營,但是試想:臺灣互聯網創業者,沒選擇去美國留學,對美國語言文化都不了解,進入世界創意期望最高地區,能得到最挑剔的硅谷 VC 青睞嗎?除了純技術或娛樂型的,或者是已經旅美多年的臺灣人,或者是「混血團隊」,否則,真的困難巨大。
3)對于「去大陸」,創業者感覺對岸創業者狼性太強所以很猶豫,再加上互聯網上常看到「賣臺」的批評也讓膽小的政府不敢鼓勵支持這類創業。但是,務實地說,兩岸語言相通,交流頻繁,用戶使用習慣較相似,到對岸去還是比去歐美日本容易多了。
到大陸去,會不會失敗率很高啊?我的回答:「當然很高啊!會比在臺灣高好幾倍!但是去美國會再高個幾十倍!」
到大陸去,能拼得過那邊的狼性創業者嗎?我的回答:「當然拼不過啊!但是拼失敗一兩次,然后就拼得過了!」
到大陸去,被山寨怎麼辦啊?我的回答:「臺灣比大陸互聯網創業落后那麼多,誰山寨誰啊?」
到大陸去,會不會導致臺灣經濟被大陸過度影響,更被動了?我的回答:「還有什麼比沒錢沒資源更被動嗎?」
所有創業者都應該去大陸嗎?我的回答:「當然不是,僅僅是那些渴望做偉大公司,有自信,有特點,善于學習,能融入新環境,工作勤奮的。也就是所有創業者中的 0.1%或更少。」
你憑什么認為臺灣人在大陸做得出互聯網公司?過去有案例嗎?我的回答:「有!在這里透露一下,創新工場投資了三家臺灣人在大陸的互聯網創業,三家都做得很出色,估值分別達到十幾億到上百億臺幣,而且都有成為獨角獸的潛力(100 億美元估值,或 3000 億臺幣估值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