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市民生活休閑的重要場所,只不過由于歷史發展差異,不同區域的街道形象和顏值大為不同。像在武漢,主城區的街道流光溢彩,郊區的街道寂寂無人,甚至同一條街道首尾也有人氣不均衡的現象,比如在江岸區境內就有一條特別的街道,它位于城郊結合部,里面遍布矮舊民房和建筑,看著非常像鄉鎮,但街上卻有一處科創園,入駐有創新企業,是上班的好地方,這條街道就是岱山街。
主城郊野結合部僻靜的街道。武漢傳統意義上的城郊分界線,以城市交通三環線為主,周邊地形地貌生活區面貌等反差明顯,即便是同一條馬路,其貫穿三環線內外兩段的顏值也不同。相比之下,處在三環線兩側附近的區域則要根據實際來看,比如說這條岱山街,它位于三環線以內的江岸區,屬于典型主城區。岱山街的北邊是城市三環線,東側是漢黃路和堤邊路,車流急速,生活區面貌熱鬧,南邊是科創園,后期建設,顏值一流,只有西邊的工業園和還建小區,跟進的年代不遠,規劃和建設中的有,建成運營的也有,生活配套尚不成熟,在地圖上依然是一塊大大的空白。
雖然屬于主城區范圍,但實際上岱山街的面貌與主城區其他地方相差實在太遠。首先是與之毗鄰的漢黃路,規格和定位不高,沿線的經濟發展和城市改造較為落后,整體規模有限,為岱山街開了一個“不好的頭”。其次,從漢黃路往北,旋即又出了城市的三環線,緊接著又有湖泊和府河阻攔,好不容易過了府河,又快到了黃陂區的漢口北境內,發展根基并不牢靠。從整體區域來看,岱山街就是城郊結合部的概況,因而發展前途任重道遠。
遍布矮舊民房如鄉鎮。在岱山街這樣一處地方,看不到熟悉的城市摩天大樓,有的只是綿延的矮舊平房。從位于漢黃路上的岱山街入口進去,首先看到的便是幾座老房子,是傳統的農村民房,三四層樓的設計,戶型占地不大,中間客廳兩邊臥室的老舊布局,還有木質門窗點綴,看著極富年代感。有意思的是,這樣的民房一樓還沒有人居住,統一被改成了商鋪,保留布局,掛著宣傳牌,看著不倫不類。由于房子過于靠近馬路,加上防護做得不到位,墻壁上充滿了污穢的痕跡,主人也不打掃,任由灰塵沉淀,鋪上厚重的“外衣”,濃厚的復古風格。
繼續往岱山街里面走去,視野開始變得有一點陰沉,主要是因為周邊地形地勢和行道樹有關。地形地勢由起點向里,越來越陡峭,是一幅上山路的態勢;其次,行道樹種在兩旁,是清一色的梧桐樹和香樟,一邊一個品類,應該是人工種植的結果。行道樹的樹冠巨大,相互湊成一張巨傘,遮天蔽日,將光線擋住不少,于是行人走過,慢慢向上,體能消耗,陰冷狀態,格格不入。在這種環境里,民房建筑仍然密密麻麻分布在一側,建在行道樹后面,多了幾分神秘感。想著在這種環境里居住生活,那感覺一定很酸爽,至少用不到空調了吧。
這處科創園是上班的好地方。走到岱山街一半里程的時候,馬路開始變得寬闊起來,前方遠遠看到一座學校,小學,大門不高,顯得很有文化底蘊。學校對面,則是一座沒有門牌的高大院墻,從布局和規格來看,是后門。后門前樹立了一大排鐵圍欄,矮小的地樁,猜測是禁止機動車通行的意思。從大門朝里觀察,看得到巨大的樓棟綿延一片,風格統一,玻璃和回廊明顯,外墻上還定了樓棟標志,是企業入駐園區無疑,本地土著回應,這里便是岱家山科創城。
科創城的定位是創意企業入駐區,里面面積很大,入駐企業數量較多,也有互聯網和科技企業。常見的布局是一家或數家企業共用一棟樓,布局簡約,裝修各異。位于岱山街這邊的是園區后門,實際上出入的員工很少,畢竟岱山街上的配套匱乏。不過,退一步來講,企業園區比不上大學校園,員工的綜合需求必定少于學生,在科創園里上班,每天早晚前來又離開,最終的歸屬在家里,而到了周末后,整個園區又都是空的。一座科創園,更多的是工作之地,而非生活場所。
岱山街的名字里有山,但山體地形不突出,周圍只是地形稍高,沒有山峰形態。作為街道,岱山街更不“合格”,它可能最多只能算是小巷子,有人生活的痕跡,僅此而已。如果非要加一個亮點,那街道中部的科創園可以入榜單,有上下班的狀態,每年有新鮮群體加入(企業和新員工),科技企業活力無窮,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無限可能的機會,這大概是園區存在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