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7日 晴 星期一
前一段看到崔勝杰老師的每日一省提到《拯救繭居族》一書,就很想了解內容,所以隨后買了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的精神科醫生田村毅。主要講解青少年社交恐懼癥的家庭治療實務。今天終于把這本書的開頭看完了,這一部分講解了家庭治療的概念。
當然,首先講解了何謂繭居:其具體含義是指一個人像蠶一樣把自己封閉在家中,不愿融入社會,不愿接觸他人,更不能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因繭居而造成的心理疾病已成為日本乃至世界很多國家的一大社會問題。
日本的繭居族長達30年以上,人數巨大,超過70萬人。早期繭居族大多集中在十幾歲的青少年,所以一般只會用“拒絕去學校”“不上學”或者“對人感到恐懼”等來形容他們。后來繭居族的年齡構成逐漸變大,以至于一些成年人也繭居在家。
目前對于繭居族的治療方法采用的是家庭治療。所謂家庭治療是一種較新的心理治療方法(心理咨詢),在20世紀70年代從美國推廣開來。我們知道,一般的心理咨詢,僅面對個案,但是家庭治療面對的是多個互相關聯的個案,對于心理咨詢師來說,家庭治療是有一定的技巧難度的。而且家庭治療也很容易引發患者家人的反感,人們通常認為繭居這件事情本身是繭居者的問題,為什么非要家人一起參與不可呢?因而很多人對家庭治療產生了很多的誤解。
實際上和大家所想的正好相反,家庭治療不是要追究家人的責任,也不是要對整個家庭的問題進行治療,這世上并沒有十全十美的家庭,所有家庭都有著或多或少的問題,這實屬正常,完全沒必要把解決家庭問題當成家庭治療的目標來看待。每個家庭雖然都有著各種各樣的負面問題,但是同時也擁有克服困難的力量,我們把這種力量稱為“復原力”。家庭治療不是只關注負面問題,而是在努力強化家庭內部的權力,將積極的部分發揮出來,想辦法讓家庭能夠憑借自身的力量解決問題!
家庭治療把重心從個人轉移到人與人的關系上,這是一個180度的大轉變。人無法離群索居,喜怒哀樂皆從人與人之間的關聯中應運而生,而繭居族的狀態則是失去了這種與人交往的動力,其家人也同樣不能很好的與他們相處。家庭治療就是為了幫助一家人都找回與人相處的動力,只要家人和繭居者能好好相處,那么繭居者也就能很好的融入社會。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孩子在轉變成大人的過程中會經歷青春期,會逐漸拋下對家的依賴,轉變為獨立生存的大人。然而繭居就是因為孩子未將依賴心理順利轉變為自立自信,繭居族沒有順利的轉變成大人。家庭是有生命的,是由每個家庭成員組成的活躍有機體。
人一生可能要經歷不同的家庭,如孩提時代和父母及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的家庭(原生家庭),結婚之后為人父母的家庭或者離婚再婚的家庭,以及不結婚和不生孩子的家庭等等。
美國的家庭治療醫師肯·哈迪說過:“家庭是幸福的養料。”對于我們來說家庭是幸福的源泉,而家人給予了我們活著的喜悅與活著的價值,但是家庭也是不幸的源頭,存在著難以解決的問題,人會因此失去希望,日夜苦惱。希望是什么呢?希望就是對未來生活肯定的預期心理,誰都不能夠準確的預見未來,但是人們只有想著明天一定會有好事情發生,才能充滿期待的活著。雖然這份期待很模糊,但是他給了人們繼續活著的希望,失去了這種希望,人便掉入了絕望的深淵,如果對未來的預測都是糟糕的,那么人就會失去活著的意愿,心如死灰。
繭居族的家人因看不到孩子的未來而失去了希望,其實家人之間還是有很深的感情的,所有家庭的組建都是基于人們對未來抱有很大的希望,認為未來一定是幸福的,但為什么這種喜悅這么快就消失了呢?原因就在于家長期盼孩子幸福,覺得這份幸福是自己與孩子連接的紐帶,正因為如此在孩子不成功不幸福的時候,整個家庭才會如此苦惱不堪。
如果家人之間沒有愛,那么也就不會有所謂的苦惱存在,實際上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我們要讓繭居的人好好的面對父母的苦惱,好好的為家庭著想,因此家庭和繭居者本人都需要共同參與治療,一起解開心結,這就是家庭治療的奧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