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找一個合適的契機去中山古鎮再走一遭,不知是因為去年的這個時候走的地方太少,會覺得那樣的古鎮異常安靜古樸,還是真的有什么與眾不同之處,很幸運的是今日晨起六點左右,接著就買了八點鐘的車票去往江津。打開電腦匆匆地在知網上下載了十幾篇關于中山古鎮的研究,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那本博士生關于古鎮旅游的全面研究。試著自己去發現關于食物和風土人情中不一樣的東西吧!
古鎮吊腳樓建筑材料 竹子
制作者:
作息?年齡人群?
制作原料:
選取什么?為什么選取此材料?選取質量有什么講究?
跟當地的原材料聯系?是否就地取材?
烹飪方法:
跟當地生產生活有什么聯系?
便利性和適應性體現在什么地方?
產生于什么時期,近代還是古代?
占收入的百分比?
煙熏豆腐
還是坐落在巷子盡頭的那家鋪子,老婆婆依舊坐在那張椅子上,不時拿筷子翻著豆腐,每隔幾分鐘從旁邊抓一把麥麩,半掀起支撐豆腐的竹編,撒到下面當燃料。
石板糍粑
劉奶奶六十二歲,爺爺六十五歲。老人家從古鎮開發后就開始做糍粑,算起也有十五年之久了。奶奶本來是在新街做服飾生意的,九八年洪災后服裝店都搬到上街去了,奶奶就轉業做起了糍粑。糍粑選米是關鍵,婆婆是從當地農村農民那里固定選擇的米,圓滾滾的,農民往往打出稻米就送到婆婆這里。好的糯米打出的粑粑也會更香,有粘性,拉出的絲也更有勁。
糯米要在前一天夜里用水浸泡,第二天一早就放在鐵鍋上的木桶中蒸,蒸上兩個多小時,軟糯適度變可以出鍋。
接下來就就是將蒸軟時糯米,趁熱倒入石舂里搗碎,一次用十五斤糯米,用快兩米的大木錘來來回回搗個半小時,看著石舂里成一團大糯米,幾乎看不到小顆粒時,便是大功告成。爺爺盡管六十五歲,卻在搗糍粑時表現出比年輕人還大的力道,但搗糍粑也不是完全依靠蠻力,搗幾下就要適時地加入滾燙的開水,以便其與石器不相粘連。
搗好后就需要兩個人配合著將其完整地拖出,婆婆用手在石舂內壁周圍刷上一層熱水,粘度極高的糯米離壁后,老伯用木錘舂到底,將一整塊糯米團連根拔起,放到用生米磨成的粉上,避免與簸斗粘連。婆婆接著迅速沾上滾水,像擠湯圓一樣,一手握出一個糯米團,另一只手熟練地配合摘取,放到鋪著生米粉的簸屐上。本來還是圓滾滾的糯米團子放到斗上自然就塌成圓餅的形狀。
被客人打包回家或送人的糍粑,兩邊都均勻地沾上米面,再用刷子輕輕在表面上拂掃,
歷史?食物分布地區?
對于其他地區的適用性?
從配比方式如何評判食物好壞?
拍攝照片 制作視頻
竹編老人
經過鋪子時,老人正專注地編織著一個像酒罐的竹籠,游客問起時,聽老伯說才知這是花椒筐,用竹子編起,密而不實,裝花椒不會漏下也能過通風。青竹條編起的竹籠還帶著濃濃的香氣,像是北方夏日麥子成熟時的麥粒香,竹籠子要晾干,待青竹曬黃脫水后,才不會回潮。
老人一邊編著竹籠,一邊回應著游客的攀談?;ń分阉闶潜容^復雜的手藝,編起一個竟需著兩個半鐘頭,之前路過竹編店只是問問,十五就會覺得略貴,這次坐下來拍了一個多小時后,每每插入一根竹子,都會覺得時間被放慢了,鏡頭一點點跟著拉近?;ń分咽菑闹芽陂_始編起的,肚身略圓,上下依靠手力的控制讓其形狀微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