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講了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童年的松子受到父親的忽視,父親只愛憐病弱的妹妹,由于妹妹病重,父親不茍言笑。
唯一的一次,松子和父親去醫院看完妹妹出來后,父親帶松子去了一個游樂場,看小丑的演出,小丑做了一個鬼臉,所有觀眾都笑了,唯獨父親依舊一臉嚴肅,松子為了讓父親笑,自己學小丑做了一個鬼臉,父親終于笑了。
從此,松子在想討好別人或者情況緊急的時候,總是做這個鬼臉。
長大后的松子做了父親想讓她做的工作,成了一名老師。事情的轉折點發生在松子的一個學生偷了錢卻又不承認,松子作為班主任,校長自然是讓她去問清楚學生。
電影中,那個學生一臉不屑與冷漠地站著,松子跪在他面前,求他告訴她實話,那個學生還是無動于衷,朝松子扔了個枕頭,走了。
松子想盡快解決問題,于是決定自己承認罪名,她打開自己的錢包,發現錢不夠,于是她從另一個同住的老師的錢包里“借”了一點錢,然后跑去跟旅店的老板說是自己偷了錢。
為了掩護這件事,不要擴大影響,松子還被領導性騷擾。
松子后來被學校辭退了,也離家出走了,經歷了幾段感情,做過第三者、舞女、殺過人、坐過監獄,每一個伴侶都會對她家暴,第一段感情的那位作家甚至讓她去做舞女掙錢。
只有在最后一段松子與當年偷錢的那個學生的戀情中,那個學生確實是喜歡她的,其余的感情都不是愛。
最后,當松子捧著一束花迎接從釋放出獄的戀人(當年的那個學生)時,他卻覺得自己只會傷害松子、不愿意和松子一起而打了松子,松子至此已心灰意冷,又偶遇自己的哥哥,說到妹妹已離開人世,她更是絕望。
于是,她自己找了一所公寓,公寓旁邊有一條類似家鄉的河,每日無所事事,不與任何人交往,封閉自己,身軀變得笨重而肥胖,年紀也漸大,某日看電視迷上了一位小鮮肉的偶像,給他寫了好幾百頁的信,然后就天天等他回信。
最后,松子在找回她扔掉的昔日好友的名片,打算重新做理發師時,由于叫一群小孩子趕緊回家而被他們用棒球棒擊打,暈倒后死去了。
看完影片后,我感慨萬千,有些許害怕自己會度過像松子那樣“無聊的一生”。
雖然影片中的主旨似乎是“人活著的價值在于付出多少,而不是索取與得到什么”,但我縱觀全片,覺得除了這一點以外,還傳遞出了更多更引人深思的信息。
造成松子“被嫌棄”的一生的原因很多,其中以下幾點占主要部分。
一是童年被忽視缺乏愛。出身無法選擇,松子沒有母親(影片中未提及,猜測早逝或改嫁),家中有妹妹體弱長年臥病在床,父親憐愛妹妹久美,忽視松子,松子渴望得到父親的愛,為了讓父親笑,松子學小丑做了一個鬼臉,松子成為了一個討好者。
小時候討好父親,長大后做父親希望她做的職業,穿父親希望她穿的和服拍照,在單位討好領導,討好學生,所以會有松子跪著求她的學生說實話,會有松子迫于領導的過分要求犧牲自己。
一直都是在小心翼翼地討好身邊的每一個人,照顧他們的感受卻委屈自己,將他人的需要凌駕于自身需要之上,完全沒有自我。
她愚蠢地想著盡快解決這件事情,卻沒有考慮解決方式是否恰當,于是自己承擔了罪名。
被學校辭退后,回到家中,又被父親批評她向妹妹訴說自己的愛情,滿肚子怨恨與憤怒,她收拾行李準備離開,妹妹發現了極力挽留,然而她嫉妒妹妹,她恨妹妹,妹妹奪走了父親對她的愛,禮物從來都是給妹妹的,父親的睡前故事也從來都是屬于妹妹的,松子什么都沒有,她怨氣沖天,想掐死妹妹,都是妹妹的錯,都怪妹妹,這一幕被另一個家人看到了,松子于是頭也不回地離開了家。
童年的缺愛致使松子非常渴求愛情,對愛情幾乎不加選擇,來者不拒。她一開始和一位才華橫溢的作家在一起,那個作家對她拳打腳踢,甚至讓她去做脫衣女郎賺錢,她卻一直無怨無悔,像上癮一樣地對他不離不棄,還對很多人說他很純粹。
那根本不是愛情好嗎!作家和她在一起是為了生理需求,松子可以聽話地為他賺錢,而松子對作家的感情,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一種自欺欺人無比愚昧的依戀,她依戀的根本不是他們之間的情感共鳴,她依戀的是“這世上至少還有一個人是和我在一起的”,她的思維是“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這也造就了她每一段悲劇的愛情。
誠然,松子童年的不幸令她形成了自身的固有模式,討好、缺乏安全感等,這一部分已經被現在的心理學家印證為形成一個人個性的很重要的原因。
但出身無法選擇,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父母、姐妹,我們所能夠做的只有接納,從內心深處去接納,接納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姐妹,接納自己的出身,接納他們的局限性與不完美,接納他們忽視自己、不愛自己的事實。
然后,長大成人后,用自己的力量好好愛自己,努力彌補童年的情感欠缺,在自身經濟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滿足自己對生活質量的需求,從經濟獨立到精神獨立,對愛情保有自己的標準和要求,絕不委曲求全將就自己,絕不可憐巴巴小心翼翼乞求別人的愛憐,堅信自己擁有能夠獲得幸福的能力,在愛情尚未到來之前好好愛自己,在愛情來到之后用心經營,努力創造屬于自己的未來的家。
二是沒有自我。松子活著沒有自己的夢想,她的夢想似乎是為了她的伴侶,為了他去賺錢,做他想讓自己做的事。她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都是在等待與另一半的見面中度過的。
第一次,是她做了別人的情人,每周三盼望著與他見面;第二次是她殺人了,想回到一個地方自殺時遇到一個理發師,和那個靠譜的理發師度過了短暫的快樂的幾天后,被警察逮捕入獄,她在監獄中每天鍛煉身體,學習新技能,過得充實而快樂,她心中裝著那個理發師,裝著再見到他從此幸福快樂生活在一起的希望,雖然理發師從來沒有來看望過她,于是她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日子;第三次,是她愛人入獄了,她在等待他出獄的日子里,每日平凡的快樂著。
這些所有的快樂,都建立在有愛人的基礎上,她心中裝著那個人,無論多久的等待過程她都覺得很快樂,因為她心中有希望在。如果沒有了愛人,她便如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一般,失去了希望,每日茍且度日。
每個人都曾經迷茫過,彷徨過,我們從小到大的成長環境和教育環境導致我們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別談如何才能達到了,但無論如何,一定要保有自我。
每個人生來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自己的夢想,真正的快樂是不寄托在任何人身上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別人都是不可控的,一旦寄托與依賴,如果快樂的基石發生了不好的變化,則會不再快樂。
真正的快樂其實是自己內心的怡然自得,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的快樂,自己每日進步與成長的快樂,不依賴外界環境的快樂,才是最長久的快樂,只有讓自己的心中升起一輪太陽,才能永遠照亮自己,并溫暖他人。
三是悲觀消極。影片中,松子多次說她的一生完了。當她為了學生頂罪時,當她看著她第一個愛人自殺時,當她殺了人時,她都在心里對自己說,她的一生完了。
每個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都會遇到很多挫折,人生就像心電圖,起起伏伏才證明人還活著,一旦成直線則說明已經停止心跳了。當挫折來臨時,可以傷心,可以難過,但不要悲觀,不要消極,不要因為人生某個階段的失敗就輕易斷言自己的一生,從人生整個大的格局去看,正是一系列的挫折才讓一個人得以成為今天的自己,沒有人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如果自己都放棄自己,那還有誰能夠拯救你?只有經歷過了最黑的黑暗,以后才不會再害怕任何的黑暗。
按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他一生的命運,而一個人的成長經歷,尤其是三歲以前的童年經歷則決定了他的性格,那么,似乎可以把松子的悲劇歸咎為童年的忽視與缺愛。但,出身無法選擇,又有哪個孩子童年時是完完全全被父母看見的呢,這不僅僅是個體的問題,更是整個社會的問題。
不要把童年的缺愛當成逃避現實、不努力不進步生活不幸福的借口,年幼時的自己沒有力量,但成年后的自己是能夠有力量去支撐自己的夢想,改寫自己的人生的,接納曾經經歷過的一切,接納缺乏愛的事實,并用自己的力量去做出改變。
寫給自己,也與大家共勉。
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