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邊的很多朋友都在吐槽,說,怎么活的這么艱難,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由內而外的不開心,精神上,心理上,經濟上,生活上,似乎沒有哪一項合心意的。
我安慰他們,是不是天干燥熱,心氣不順導致的?
他們似乎很嗤之以鼻,要是真像你說的那么簡單就好了!我現在過得還不如條狗!
什么才是真正的快樂?
說實話,很多人,其實一直挺自卑的,這是一種隨著成長,逐漸成型的心態,怕自己變得足夠好,怕站到頂峰被人評頭論足的變態心理。可事實是,我們卻在平庸的路上越走越遠,并且,埋沒了自己的個性。
從小,我們似乎就從父輩們那里學到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錯,就要改,與正常人不一樣的行為,就會被人笑話。諸如,左手拿筷子,吃飯敲碗,說話結巴,或者還有什么身體的缺陷等等。而本身,有這種“問題”的人,就會變得特別的小心翼翼。
當然,這些改變,有的是好的,有的卻又是可有可無的。現在想來,也只不過是個性與共性的差異。
在我們逐漸成長的過程中,有一項情緒總是不可避免的存在著,那就是比較。別人怎么怎么樣,哎,你應該怎么怎么樣。別人多好多好,哎,你怎么這樣這樣。
縱使,我們早就做好了心理建設,不去理會別人怎么說,可周圍似乎總會有那么一兩個人跳出來,擾亂自己早就設好的防備。而此時,若說自己一點也不在意是不可能的。是的,大多數的人還是很在意周遭的目光與評價的,想要被認可,想要融入所經歷的環境中,眾樂樂而非獨樂樂,而這種心態,有一部分是從眾,有一部分是上文說的自卑心理,怕被孤立,怕成為被攻擊的對象。
而其實很多人,明明明白自己的心理,抱怨的同時卻仍置身在那樣的環境中。于是,抱怨,經歷,抱怨,如此的惡性循環。老板娘怎么討厭了,同事怎么樣了…
說白了,這些令人反感的情緒,有大部分是得不到的騷動。他們的潛臺詞是,為什么人家能享受我不行?為什么人家家庭事業雙豐收,我還是單身狗一個?為什么人家吃吃喝喝還能賺錢我卻只能做個月光族?
可你怎么就那么見不得別人好呢?要事業,給自己一個職業規劃啊。要人脈,自己多去交際啊。覺得心理匱乏,那就多讀書多思考啊。與其抱怨,不如改變自己長久以來的固執心態,少做比較,多為自己想想。
為什么現在有那么多雞湯文被推崇,置頂,引起一波又一波人的認同感,那它在某一方面肯定戳中了人們的軟肋,而又有多少人,感嘆一番后,就沒有然后了。
成長的道路,不總是一帆風順的。我們總要自己去經歷一些好事壞事,總要自己學會構建自己的人格和觀念,如何從之前的共性人生變成個性的自己。少做比較,讓自己過得輕松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