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2 華杉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下愚不是智商低,是不學習。若測智商,可能達到150——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
【子曰:“性相近,習相遠也。”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性相近,習相遠”,這個人人都會背誦,《三字經(jīng)》:“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不過,孔子并沒有說人性是本善還是本惡,他只是說,人的天性都是相近的,只是后天習染不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差別就越來越大了。
什么是“性”?孔子也不怎么清晰精準的定義和界定這個詞,子貢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孔子只講淺顯易懂的,日用常行,不太從哲學上下定義。關(guān)于“性”的標準定義,可以以《中庸》為準——天命之謂性——天生的,與生俱來的,就是性。性,就是天性。萬事萬物都有性,人有人性,牛有牛性,馬有馬性,花有花性,草有草性,就是“基因”吧,有這基因,長出來就這樣。無機物,銅、鐵、水、木,也有它的物理性質(zhì)、化學性質(zhì),都是性。
是同類,則性相同或相近,都差不多。
那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還是無善無惡,還是有善有惡,后世觀點比較多。孔子沒有討論這個問題,看起來他也沒有關(guān)注這個問題。后來孟子說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告子說無善無惡,揚子說有善有惡。最后孟子的思想成了主流,《三字經(jīng)》里就有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我們罵一個人,罵得最狠的,就是罵他“沒人性!”而一個壞人,如果發(fā)現(xiàn)他有一點善意善行,就說:“還算有人性。”可見我們都是認同人性本善的。
但人性有一個特點,就是后天的習染,跟什么人在一起,就容易變成什么人。這就有了孟母三遷的故事。《三字經(jīng)》一開頭就說這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
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逝。孟子和母親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母皺起眉頭:“這個地方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就帶著孟子搬到集市。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事。孟母趕緊搬家,到了一個屠場附近,這次,孟子又學起屠夫宰殺豬羊。孟母再搬家,最后搬到一個學校附近。每月初一,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之后都學習記住。孟母很滿意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孔子和歷代儒家都反復強調(diào)要交友,交益友,不要交損友,這個“習相遠”,不是小孩子才會跑偏,才會學壞,才會走遠,成年人也一樣,跟什么人在一起多了,就會變成什么人。
不過,有兩種人不容易改變——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上知(智)和下愚這兩種人,是習染不了他的,他改不了!
什么樣的人是上知呢,就是生而知之者。生而知之,安而行之,這樣的人不會改變,學不壞,因為他稍微一偏離自己的標準,馬上就不安,就不得勁,自動就調(diào)整回來。這樣的人,不移,想讓他干點壞事,比登天還難。
孔子前面說了,生而知之為上,困而學之為次。困,就是愚。但是還有困而不學的,這就是“下愚”了。我們多次說過,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困知勉行,只要是知道該學習,然后去學習,之后做到了,結(jié)果都是一樣的,都是好同學!那真正的“下愚”,不是智商不夠,是拒絕學習,那就改變不了,進步不了!可能智商還特別特別的高,一些亡國之君,比如商紂王,比如隋煬帝楊廣,都是雄才大略,文武雙全,超級有才的,但是——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他的智慧之高,足以拒絕你的諫勸;他的口才之好,足以把他干的壞事全說成正能量。這都是我們現(xiàn)在還經(jīng)常能看到的,身邊都有的人。原話出自《史記·殷本紀》,是說紂王的,放在楊廣身上也合適:“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
下愚不是智商低,是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