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佛門,首先要問自己的便是,自身對佛教的信仰是否把握到位?
是否一味虔誠拜佛,卻不明佛法為何?
若想用心得法,必須先知法為何。
就舉一個例子吧。
求是的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
修行之人萬萬不能因后世將佛教形式化的東西誤導把將形式當成本質。
葷,應不應該吃?
南方國家僧人的飯食,或是到別人家托缽乞食,或是由附近人家輪流送飯,所以他們有什么吃什么,不論素食或肉食。
比丘戒律中并沒有不許吃肉的規定。
我國大乘經典中有反對食肉的條文,我國漢族僧人是信奉大乘佛教的,他們受比丘戒外,并且受菩薩戒,所以漢族僧人乃至很多居士都不吃肉。
從歷史來看,漢族佛教吃素的風習,是由梁武帝的提倡而普遍起來的。
蒙藏族僧人雖然也信奉大乘,但是他們的地方蔬菜極少,不食肉不能生活,所以一般都吃肉。
但他們和南方國家佛教徒一樣,對漢族佛教吃素的習慣,都是很贊嘆的。
至于"吃葷"的"葷"字,是專指大蒜、蔥這些氣味濃烈、富于刺激的東西,是大小乘戒律所同遮禁,南北佛教徒所共同遵守的。
我們把"吃葷"和"吃肉"混同起來說,那是錯誤的。
從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吃葷其實是梁武帝提倡佛教的一種形式手段,思想傳播的一個抓手。
正是用不吃葷這一個形象符號來區分佛教徒與其他群體,是一種儀式感的東西。
我們可以看到,藏族、蒙古族的一些佛教徒也吃肉,那是因為他們所在的地方蔬菜極少,若不吃肉,不是得餓死了?
而最早的佛教戒律中,葷僅僅指的是氣味濃烈、富于刺激的東西,那是因為修行者往往在一個小范圍的區域靜修,吃這樣的食物難免會影響他人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