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林洋愁著急會診的事兒,方杰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時,陶主任卻給林洋潑了一盆冷水。
“其實醫院對我們的要求就是把病人快點拖到住院部,搬運工的定位實終存在,沒有留觀室,不設搶救室,最多踫到個別心跳呼吸驟停病人,可能需要ICU會個診,其他反正要住院,不住院或走或轉上級醫院,你叫個急會診,有啥意義!”
根本問題在于醫院對急診科的定位,只要搬運工的定位還在,現難以改變,陶主義話雖直接,但卻真實地倒出了急會診不好叫的實際原因。
比如那個下肢靜脈血栓的病人,若會診,應請血管外科,但安南縣醫院,壓根兒就沒有血管外科,對于下肢靜脈血栓,是一籌莫展。
所以心血管內科的醫生拒絕到門診看病人,并沒有錯。
如果要真的對此事深究的話,錯的是在迅猛發展的分級診療形勢下,院方仍然存在以收入定科室發展資源的老觀點,致使對急診定位在“搬運”,流程不劃定規準,病種不細分考核,致使其難以承擔重任。
說多了都是淚,林洋暗想,除了嘆氣,又有啥辦法。
時間一天天過去,急診科發生了一些變化,比如換了新的辦公地點,院前急救質量較以前有所上升,病人上車后,能打上針,給氧、心電監護一一完成……
但是,就整個團隊的急救水平來講,仍然未出現大的突破。
自林洋上次進修回來,重點病種的記錄開始落實了,每個病種制定了相應的記錄單,醫生護士們逐項填寫,核定時間期限。
可是,問題又來了,接一個胸痛的病人,車上沒有12導聯的心電圖機,10分鐘內完成不了,需要配備的心梗一包藥也缺貨。病人送入住院部,住院部能否完成接下來的給氧、監護、抽血化驗,評估病人是否需行急診PCI或溶栓治療。
首先,急診這里就無法做到完成流程要求的工作,接著,住院部能否規范治療也是個問題。
就目前模式而言,病人一到,馬上轉住院部,重點病種也是形式主義。
思來想去,問題就是一個資源:“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發展急診學科?”作為首診科室,急診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在安南縣人民醫院,這個優勢幾乎沒有體現出來。
接下來的路,到底怎么走?
能不能繞開人員的難題,在林洋能控制的范圍內,將護理團隊打造成一支熟悉院前急救操作技能的實操動手型隊伍?
比如挑出護理骨干,一人負責一個課題:呼吸機、血糖測定、人工呼吸氣囊、留置針、包扎止血、洗胃、除顫、給氧.、頸椎損傷搬運......再培養2-4名全面經過急救基礎生命支持的急救護理專家。負責課題的人是科內這個方面的"小“專家,將內容整理好后在科內組織系列培訓,并邀請院方護士參加。
一步步,一個一個點,往前推進。林洋給這個項目起了個名字,叫做“爭分奪秒,快速反應”急救技能培訓系列課程。以實際操作中發現的臨床困惑為突破點、通過討論、查找文獻的方法形成科內標準化操作規范,然后打磨成精品課程在院內及社會上宣講,既推動急診護理學科的建設,也促進院內護士急救技能的提升,增加急診護理學科在院內的影響力,讓更多的人關注到急診。
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很快,機會就來了。
新來科室的規培醫生小李發給林洋一個信息,有個呼吸機培訓的免費機會:洛州市中心醫院呼吸內科預備主辦一期呼吸機培訓的課程,共4節課,每個周日舉辦一次,培訓結束經考試合格后發給相關培訓證書。
正好,丁力科內負責呼吸機的維護保養及培訓,而他本人也對呼吸機培訓很感興趣。
“丁力,洛州市中心醫院有個免費培訓呼吸機的機會,課程計劃發你微信上了,你去嗎?”林洋征詢丁力的意見。
“我看了,課程真心不錯,我就是擔心基礎薄,聽不懂。”丁力有點擔心。
“沒關系,嘗試去做吧,開始可能是有點困難,找到課程里面能馬上應用的點,一點點突破。”林洋鼓勵丁力。
“那我去看看吧!”畢竟是男人,丁力對課程還是挺向往的。
安排好了丁力培訓的事情,林洋又找到負責呼吸氣囊的小周,交待了兩件事,一是自學人工呼吸氣囊質量的檢測方法,二是將方法做成小視頻,整理好PPT,打造成課程。
開頭還算不錯,接下來就是林洋帶著團隊,將這個“爭分奪秒,快速反應”急救技能培訓系列課程貼近臨床實際,打磨成精品課程的路了。
有了目標,事情就變得相對容易一些,哪怕將來林洋不做護士長了,這個精品課程還在。也許急診科因為種種原因,在林洋做護士長期間,仍然沒有林洋所想的相對規范的分區,但是,林洋努力了,至少培養了一批急救護理的“火種”,也進一步提升個人專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