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搞早起更文,有時雖是5點多起來,但真正動筆已是6點了,耗費時間的原因是確定到底寫什么。
整理思路:今天寫點啥,腦海里會蹦出好幾個想法。明確主題:選擇一個主題,如何展開,舉哪個例子合適,敲定下來。然后開始組織語言,打字輸出,把控細節。
曾經搞低頻輸出,生活中發生了某件事,我以該事件為主線,然后再談點感受,寫起來不吃力。
現在的狀況不一樣了,在自媒體蹦跶了6年多了,文稿數量沒有累積到3位數,和同行交流起來怪不好意思。
02
想讓公號發展好,但內容卻很少,這跟不勞而獲有什么區別呢?光想著結果,卻未曾有等量的付出,還會瞎感嘆:
傾注心血寫的文終究是得不到他人賞識!
如果有人暫時被某一篇吸引了,停留關注,后續發現更文推得不及時,看一篇文章如同中獎,離開也是必然。
對于目前的我來說,想要文章被更多人閱讀并轉化為實在的停留者,我就得有持續更新的能力,保證公號的活躍度。
對于有主業還有小孩的我,工作日要做好單位的事,休息時間還要陪伴好小孩。
擠時間寫文成了我不得不面對的事實,晚上輔導作業,協助洗漱,待小孩休息后,再寫文雖然也能辦到,但完稿確實很晚了。
長此下去,身體吃不消,前一陣熬夜更文,次日明顯感到疲憊不堪,我的文章晚點發布,對整個閱讀市場的影響微乎其微,所以熬夜更文沒有必要性。
要寫文去維持更新頻次,又不能熬夜,那就早睡早起,蓄積能量,次日早起更文,經過休整,頭腦清晰,寫文也就容易達成。
03
唐代詩人韓愈寫過“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人才選拔困境,也寫過“業精于勤,荒于嬉。”的治學名言。
或許懷才不遇,滿肚子才能不被看見,但不去花功夫提升自己的技能,光想著伯樂稀缺,很難得到賞識,也很可笑!
我們常聽到“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讀《增廣賢文》后,我知道了后兩句“一家之計在于和,一生之計在于勤”。
勤能成業,勤能持家,勤能補拙,這是古人積累下來的智慧。對照自身,“勤”這個指標,我還不及格,必須加大更文力度,先寫夠100篇,再談其他!
我的文章深度不夠,立意不新,只要我堅持高頻更文,定會吸引到遙遠的讀者,單就這份“勤”就足以打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