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內地的大學教育,大致分三類:一是精英的培養,這部分學生大多人在國外,家境優越,被長輩期待著具備國際視野;二是城市中產階級的培養,這部分學生就是稱自己一天到晚自卑自棄的名牌大學生;三是基礎行業勞動者的培養,這部分學生讀的是專科,畢業后可能要靠一份手藝、技術活吃飯。985,211的學生學習能力當然是不置可否的,但他們的想法是將來出身社會,要做就做行業的大牛,要做就做引領時代的騷雞,可自己出身平凡,除了微胖的背景,沒啥別的背景,除了學習的特長,沒啥別的特長。等正正常常地修完學分,順順利利地交完畢業論文后,你確實會發現,自己真的什么都不會。學習能力只是工作能力的其中一種。考進復旦,能證明你足夠聰明,抓取信息、加工信息和消化信息的能力足夠強大。但放到工作中,學習只占一小塊兒,很多時候你的學習能力跟那些考不上211的學生比,帶來的增分很少。
讀名校的確證明在某些尺度下你比同齡人優秀,那么更應該思考自己能為這個社會做些什么,能給這個世界帶來怎樣的改變啊。?高曉松在奇葩說第一季海選的時候,被一個清華的學生問到有什么建議,高曉松當場嚴肅的說:“你一個清華的學生,國家培養你,學校培養你,你不去思考你能為這個社會做什么,你現在要我告訴你你能做什么嗎?”?其實明明是自己不努力,作為社會和家庭砸重金培養的名校生,連自己該做什么都搞不清楚。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究竟怎么樣才能算是一個優秀的人。我的想法是,無論他是否出身985,211,他都要經歷一段巨大的磨難和低谷。當他沒有倒下,而是挺了過來,走出這樣的低谷后,面對未來的險峰不再畏懼,從容勇敢,他才能真正開始優秀起來。985,211的學生覺得自己一無所有,是因為他們看到了這個社會對他們的不友好。名校和學歷不再是有利的武器,他們一直引以為傲的東西在現實面前一文不值,他們不甘心,卻又不知道該以什么樣的方式來應對這不友好的生活。只是因為除了名校的光環以外,他們無所依憑。而沒有經歷過低谷的他們,面對高峰十分倉皇,才會有這樣的無奈和感慨。成為人才或成為強者,永遠不是學校能決定的,而是你自己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