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曹文軒的《孤獨之旅》,讀到家境一落千丈的杜小康不得已離開油麻地小學,與爸爸去蘆葦蕩放鴉,從此,那些鴨子的成長便與杜小康的成長交織在一起。說不清是小康在陪著鴨子長,還是鴨子陪著小康長,抑或二者彼此陪伴,互相見證,在孤獨里遙望成長。
一群鴨子,一只小船,一片蘆葦,一縷炊煙,一戶人家,一個鴨欄,一只水鳥,一個窩棚,一片浮云,一片黑海,一片風聲,一股鴨子,一顆鴨蛋……
我將“誰會陪你走過孤獨之旅”作為課堂主線,先從“那些孤獨的景物”入手,讓孩兒們概讀全文,讀完后尋找“你眼中的孤獨之景”,思桐總是敏銳的,她找到了“一片浮云”,肖暢緊接著說“一縷炊煙”,她們就這樣無意地說著找著,我摹然一驚,這所有景物的定語里莫不與“一”關聯啊!上述的那么多“一”字景物,是不是曹文軒先生在傳遞著什么?于是,更改授課思路,讓孩兒們尋找課文中所有與“一”關聯的詞句。
推火車尋找,芳竹、哲源、詩苑、裕嘉、思佑、藝鋮、廉鋆,他們一一回答,幾乎囊括了文中所有帶“一”的詞語,一縷一縷,一滴一滴,一步不離等全找出來了。
我順勢再拋出問題:“如果把一字換成疊詞表達,好不好?比如將’一片浮云‘改為‘片片浮云’可以嗎?”佳穎反應極快,“片片似乎傳遞著一種歡悅,一片更孤寂,更獨立,更能與杜小康的孤獨緊密相連。”其他孩兒們紛紛贊許,要想更貼切,更恰當地體現孤獨,文中的那些“一”,便是極好的渲染。
這是我備課時未備到的啊,孩兒們的生成讓我歡喜,每個“一”字似乎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彼此沒有同類的依靠,倒在非同類的眼睛里交集著。失去同類的陪伴,失去同類的溝通,失去同類的交流,是不是就是孤獨的源頭意義呢!就像杜小康,遠離油麻地,遠離小伙伴,這種與人群的遠離讓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獨。我即興讓孩兒們用“一”說句話,還是佳穎,“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只是,當我們真正遠離人群時,怕是只有孤單,未有狂歡了。
說到此,與孩兒們講到畢淑敏老師環游世界時的感受,當一個人在海上要漂泊一到兩個月的時候,每天面對的只有蔚藍的大海,許多人便會感覺到超級的無聊與孤獨,再美的景色也因孤寂而視若無睹了。可是,當環游結束,再回頭審視的時候,卻覺心靈有了前所未有的充實,自我的成長似乎就在與孤獨的對抗里。
在相對獨立,相對靜謐,又有點相對孤寂的景物里,那個孤獨的孩子——杜小康,又有怎樣的心路歷程呢?推火車讓孩兒們尋找寫杜小康的語段。
鴻語、莘慈、欣瑤、陳帥、肖暢、哲睿等分別找到寫杜小康的語段。“現在,占據他心靈的全部是前方: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么樣子。”與孩兒們分析這里,這體現了杜小康怎樣的孤獨?孩兒們尋著貼切的詞語,這是一種迷茫的孤獨,未知的孤獨。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引導,之所以對未知迷茫,是因為與之前的生活全部割離,就好像——孩兒們極聰慧,他們說就好像被之前的世界拋棄了一樣。對啊,這也是一種被世界遺棄的孤獨。
“天黑,河水也黑,蘆葦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覺得風也是黑的。”這里杜小康的孤獨充滿了害怕與恐懼,風雨中掙扎的杜小康內心惶恐不安,他感覺到了自己力量的渺小。孩兒們細致地分辨著。
“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他忘著父親,眼中露出了一個孩子的膽怯。”杜小康面對重重疊疊的蘆蕩,只覺得壓抑和沉重,這樣的孤獨讓他的心像堵了什么似的。冰銳終于找回了課堂狀態。
“他哭了起來,但并不是悲哀。他說不明白自己為什么要哭。”孩兒們在沉思,小康為什么會在找到鴨子后流淚。是喜極而泣?是失而復得?是委屈訴說?全都是,也都不全是。這應該是成長的孤獨滋味吧,五味雜陳,復雜難言,說不清楚,道不明白,可內心又分明篤定清楚了許多。
這節課,還未和孩兒們聊到誰陪伴你走過了孤獨之旅,如果要定位的話,那該是孤獨的萬千姿態吧!孤獨的不同姿態,昭示著小康成長的姿態,有點苦,有點獨,卻又有點甜……
(這節課的記錄以3班孩兒的表現為主,下次以4班為主來記錄,期待孩兒們的精彩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