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自去年冬天到了新單位,一直沒注意到遮擋辦公室半個窗戶的竟是一棵老榆樹。這兩天,它意氣風(fēng)發(fā),生機(jī)盎然,一枝一枝的榆錢在春風(fēng)中得意地在我的窗外晃動,仿佛是一個慈祥的老人在躬身向我展示一份應(yīng)時的美味。
我推開窗戶,榆錢觸手可及,塞在嘴里幾片,還是童年的那個味道,甘甜得讓人幸福而溫暖。
在我的老家魯西南地區(qū),榆樹是最為普通的一種樹,但對人們的生存,卻曾經(jīng)有過非凡的意義。
在我小的時候,除了榆樹的木質(zhì)樹干我沒吃過,其它它長出的東西,都曾是我終身難以忘懷的美食。
春天,當(dāng)其他樹木還是枯干禿枝時,榆樹先開花了,然后是滿枝的綠意,一枝枝,一串串的榆錢,對鬧春荒的人們來說,是生機(jī),是希望。人們把榆錢摻進(jìn)粗糧黑面里,做成窩窩頭、面坨子,它的甘甜滑潤,中和了地瓜高梁面的苦澀乏味,嚼起來,清香滿口,柔軟滑膩,讓長久無感的味蕾都充滿興奮,讓窮困的生活都變得美好起來。
初夏,它的嫩葉也是可以果腹的上等食材。把榆葉和面拌在一起,放在蒸籠里蒸熟,加蒜泥調(diào)制后食用,榆葉里富含的膠質(zhì)和玉米面的糙感成為最佳的組合。也可以放在糊糊里做成咸湯喝,榆葉綿軟而稍帶甜味,又帶有一種特有的清香,喝一口,都能夠品出季節(jié)的味道。
榆樹上還有一件寶,那就是榆樹皮。人們把老了的榆樹刨了,刮去樹干或樹根表面最粗糙的部分,剝出白嫩且綿軟的內(nèi)層,洗凈曬干切成段,再用石舂搗碎篩出粉來。那時候,魯西南的人們做面條沒有白面,平常想吃面條時,多用地瓜面或玉米面,這些面由于蛋白質(zhì)少,無韌性,面團(tuán)一搟就散,根本做不成面條,這時候,榆樹皮粉就派上了大用場。和面時摻入榆樹皮粉,面就和得勁道而柔軟,可以把面條想抻多長就抻多長,這種面條吃起來,在嘴里滋溜滋溜滑,又很有嚼勁,解決了魯西南做面條為難于食材的問題。
小時候有傳言,一餓漢吃榆樹皮面條,由于急迫難耐,剛出鍋就往嘴里送,結(jié)果熱面條粘在喉嚨里,把人給燙死了,真是讓人唏噓。
榆樹,一個普通得再平常不過的樹,雖然它并不挺拔,也不婀娜,更不是什么棟梁之材,但在魯西南,它卻遍布整個鄉(xiāng)村,歲歲年年,生生不息。
我覺得它象一位母親,我們在她的樹蔭下成長,不停得索取她能奉獻(xiàn)的一切,她卻從未有過怨言;風(fēng)吹過,雨打過,病痛過,從青春到枯老,她都始終安祥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