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時間都去哪了》火遍大江南北,也掀起了一波感慨大潮……(小七姐姐此時陷入回憶……)
很久以前喜歡一首牛奶咖啡的《沒時間》,歌曲前面的獨白說出了很多人的各種沒時間,沒時間吃早餐,沒有時間交朋友,沒有時間談戀愛,沒時間旅行,沒時間睡午覺,沒有時間生孩子,沒時間回家看姥姥……這就是我們原汁原味的生活,沒時間。
好,我們的45度憂傷先告一段落,今天小七姐姐不是帶領大家祭奠的,是要帶領大家把你的舊時間挖出來,解剖分析一下,它們究竟去哪了?
在我解剖分析之前,先給大家介紹一個人,一本書。
柳比歇夫。
前蘇聯的昆蟲學家、哲學家、數學家。畢業于圣彼得堡國立大學,一生發布了70余部學術著作,從分散分析、生物分類學到昆蟲學等。業余時間研究地蚤的分類,還寫過不少科學回憶錄。各種各樣的論文和專著,他一共寫了500多印張。500印張,等于12500張打字稿。
通過時間統計法,柳比歇夫能準確地估算出完成一項任務所需的時間,從而合理安排工作計劃。
【俄】格拉寧寫的《奇特的一生》,詳細介紹了柳比歇夫平實而又傳奇的一生。
他的一生為什么奇特?
他創立了“時間統計法”并用一生中的每一天去踐行這個方法,最終這個方法促使他的一生創作了更多作品,完成了更多一生所求的東西。他的一生有沒有延長我不能斷定,但他一生中的有效時間,一定是加倍了。
究竟是什么神奇的方法?它很簡單。
記錄做每件事的時間開銷日記,
格式:日期+事件+花費時間,每天記錄5~7行。
統計下,每天有效工作時間,每月總結,每年總結。
這個簡單的方法真的有效嗎?
請回看一下柳比歇夫一生輸出的成果。
這個“時間統計法”最為深遠的意義,并不是它本身,是它對后來的很多人的影響。他改變了人們對時間的考量模式。很多人踐行了這種方法,正在一步一步靠近自己的頂峰。李笑來、秋葉、戰隼、鄒鑫、吳剛、張兆杰……他們正在踐行這個方法,也正在創造人生中的更多可能。
小七姐姐讀書后第一時間也試用了此方法,我的時間統計第一天,如下圖:
你只有去經歷了,你才會懂,這個方法究竟是影響了什么,改變了什么。
接下來,是小七姐姐分享的重點啦~(敲黑板~~當當當~~)
小七姐姐自我剖析一下,“時間統計法”影響了我什么?
1.提升了自我剖析、自我判斷能力
把你一天的工作事務或家庭事務列出來,逐條完成,統計時間。這樣一天下來,你會對每件事的完成時間、完成能力有個自我判斷。可以給明天的計劃做參考,可以清楚地告訴自己,我有這么多時間我可以完成什么,我的任務是超量還是未滿。
做這樣的分析,比做懺悔需要更大的精神力量。在上帝面前坦白,總要比在凡人面前坦白容易些。把自己的弱點、惡習、空虛等統統暴露在眾人面前和自己面前,是需要勇氣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彼得·德拉克
2.轉換了事務的啟動思維模式
很多人的拖延癥,根本上說,其實是對某件事心理上的害怕、擔憂和抗拒。
通常拖延癥患者的心理是:
我能做好嗎?
我遇到阻力時該怎么辦?
我現在還不能做,我覺得資源不夠,時間不對。
我做了萬一失敗了怎么辦?又該挨批了。
……
如此顧慮重重,大把大把的時間就是這樣焦慮焦慮、糾結糾結就沒了。
用了“時間統計法”之后,思維模式是:
我剛完成了XX事,好有成就感。
我現在手里有30分鐘,我可以完成這件容易事;如果我下午有1小時,我可以完成那件中難事。
思維模式從“我這個沒做呢,那個還沒完成呢,時間不夠了……”轉化成“我這個事完成了,我還可以做那件事?!?,消極思維轉化成積極思維。輕松破了“啟動難”這最艱苦的一步,后面的執行和堅持就順風順水了。
“時間統計法”其實是自己給自己的每件小事,按照我們的能力,有計劃的安排時間,不給多余時間,自我成就感催促自己去做,沒有時間顧慮太多。這樣我們就握住了更多的時間。
3.做好時間統計和管理,可以調節精力壓力。
當你手上有1、2、3、4件事需要你做的時候,如果不進行時間安排,每做完一件事,第一反應是我還有2、3、4沒做呢,趕緊做趕緊做……急匆匆的做完所有的事,會覺得“我太累了,我得休息了,我干的工作太多了?!?/p>
整個過程的心態,是焦慮的。心理上也會有接下來的時間應該休息、消磨的心理暗示,那么接下來就會去這樣做,打游戲、刷朋友圈、看花邊新聞、聊微信……時間就是這樣又流走了一部分。小伙伴們,小七姐姐分析的有道理嗎?
做好時間管理的老司機們,是這樣做的:
首先對一天的事務列清單、分類:
A.工作|學習事務
B.社交事務
C.興趣愛好事務
人的精力就像手機里的電量,早上滿格100%,做完第一件事剩80%,做完第二件事剩50%……直到為很少的幾%,甚至為0,累懵到床上。
當專注的做完耗能高的事務時,很累很疲倦,老司機會挑清單中的B、C類事務先做,調整自己的精力狀態。比如回信、聊天、畫畫、澆花……當做這些事務時,其實用到的另一塊大腦區域,就可以調整人的疲勞感,身心都會比較放松。狀態調整好了再進行下一件A類事務,這樣一天下來,自己的事務清單會完成的更多。你的有效時間就這樣增多了。
4.引導你靠近更有意義的人生方向
當你有了很強烈的時間觀念以后,就會對每天做的各類事務有一個重要性判定:最重要、次重要、不重要。當你有了時間緊迫感以后,會慢慢舍棄不重要的事務,加重重要事務在一天中的占比。這樣就一點一點靠近夢想了。
小七姐姐是做了時間規劃以后,戒了刷朋友圈的刷癌,放棄了無意義的群聊,減少了看電視劇時間。那么釋放出來的時間,我給了讀書。
學習成長型的人分為兩類:
一類是自我驅動學習成長;
一類是被“自我驅動型”帶動學習成長。
“時間統計法”會讓你逐漸成為那個自我驅動的人。
沒有誰的一生是可以被復制的,也不需要復制。找對一種方法,會讓我們更快速地攀登屬于自己的山峰。
每天改變一點點,每天堅持一點點,一定會更靠近未來更好的那個你。
要做的事情很簡單。
1.早起第一件事,寫下一天事務清單。
2.每完成一件事,做一下記錄。格式:日期+事務+花費時間。
3.數據統計,每天、每周、每月、每年。
在數據分析中,也許你會驚喜的發現:
我每天8小時的工作時間里,有5小時有效時間~
我照顧孩子一天,有效時間有6個小時~
我的一天似乎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忙那么累~
我如果想學什么想做什么,明天可以利用一下“下腳料時間”來試著做做看~
每天睡前這樣想想,是不是又充實又有意義、有開心、又明確了方向?
(PS:柳比歇夫工作強度最高的1963年,平均每天有效時間5小時29分。他堅持每天統計,他這一年的有效時長是2006小時30分鐘。)
如果你覺得小七姐姐說的有道理,請努力過好自己的一生~~
最后用格拉寧的一句話做結:
時間不會不夠用,時間不管多少,總夠用來做一件事。
——[俄]格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