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一直以來的印象是這里的交通不便,少數民族眾多,經濟不怎么樣,屬于落后省份。第一次了解到貴州大抵是高中時有兩個同學考到了那里,后來再有的印象就是蘭大小說《情與血》有提到貴州的片段,對這里的貧窮印象了解的更深刻一些。
后來工作時公司和貴州那邊合作,引進了許多貴州特產,都是貴州企業那邊生產的。此后售賣過許多貴州特產,也自己買過許多。比較喜歡的有貴州的高原一級紅茶、牛肉干、火鍋底料、油辣椒、脆辣椒,以及各種含有辣椒的調料,貴州給我主要的感受就是好多辣。后來,了解到圍繞貴州有許多關于它的扶貧,或者是叫精準扶貧,也因此了解到精準扶貧這幾個的具體含義,但效果真的會很好嗎,不做評價。
來了貴州后,才發現這里的交通的確是夠差的。比如畢節離貴陽這么近,居然都沒有直達的火車。比如,在貴陽的街道上步行時,總是很容易進入一個個地下通道,不明白為什么這樣設計。查閱了一些資料,大抵是貴州這里的地形地貌有很大的干系,關于交通這一塊,但真的是這樣嗎?在走的路上,對要想富先修路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是鐵路。我的理解,可以把鐵路比喻成血管,血管所到之處會使得這一地有更好的流通,可以把高速公路也比喻成次級血管,把國道省道比喻成更細的次級血管,把對接鐵路以及高速公路以及國道省道周邊的路稱之為毛細血管。這些血管的所到這處,以及流暢性對于一地的影響的確很大很大。
11月的貴陽在下午3點的時候穿著短袖就可以了,而五點后就變天了冷風嗖嗖的,穿上外衣依然冷,樓宇間也籠罩著薄薄的霧氣。
在貴陽經常能夠看到圍繞著土豆的各種飲食,也吃了幾次,用油炸過后放上一層辣椒,味道還可以。貴陽的路非常不好走,在這里步行,遇到路口往往需要從地下穿梭,所以能夠看到這地下常常會有許多商店。
來到貴陽這里能夠看到這座城整體建設的還可以,但這座城的構建很有意思,記得是分布式排列去中心化的一座城市,許多區域通過長長的公路交通彼此連接。
去了省博物館,歷史上夜郎出自貴州,當然還有包括明朝萬歷三大征之一播州戰役也發生在這里,其地形地貌也的確是特殊,使得楊氏在播州經營長達七百多年,歷經唐宋元明。播州楊氏在唐僖宗時,祖上楊端率領族人平叛了南詔在此地的勢力,并就此定居下來,傳承到楊應龍。可以想象到此地的地利優勢可見一斑,楊氏在這里一直是有獨立的控制權,同時也很乖巧,無論誰做皇帝都表明服從并適當配合。
到了遵義后,發現并不是我以為的僅僅因為的還是一座沒有新意的城市,以為就是一座靠著遵義會議出名,來了后才發現它不僅僅是會議之城,同時茅臺也是此地誕生,還有這歷史上的播州也是存于此地。話說遵義是西南非省會城市的第一大城,但走到城市中并未覺得這座城的建設有多少出彩之處。在這里吃了蝦子羊肉粉,發現沒有蝦子;在這里吃了豆花面,其實就是豆花混合面,好辣。
在路上,越來越發現城市匯聚效應,看到許多省都開始將注意力放在了省會建設上了,這一點在貴陽同樣適用,貴陽現在的發展的確很好,也有大數據之城的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