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讀了由當年明月用小說手法寫的明朝那些事兒,此書為5集,講述了明初開國至明朝滅亡200多年的歷史。根據作者所述,此書參考了明史與明實錄的官方正史,運用小說手法,加入了很多對歷史人物的心理揣摩,同時對某些歷史事件以及疑團進行了大膽的合理猜測。這使得原本枯燥無味的歷史頓時變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而歷史本來就應該是很精彩的,不應該如中學學歷史時只死記硬背某年某月某日發生了什么歷史事件。
記得大學時就讀了明朝那些事的第一部(那時第二部還沒有出來),馬上就被深深吸引了,一口氣讀完了。
最近重讀時則有了新的體會,多了些懷疑:
1.
成王敗寇: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撰寫的。每一個新王朝建立時都必定會對舊王朝的歷史進行修改,特別是對王朝更替階段,新王朝總是要竭盡所能地貶低前朝,前朝的腐敗、民憤怨天,只有這樣才能讓新王朝的建立具有正當性且符合歷史潮流。比如,在反清復明的電影電劇里,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劇情,清廷為了撲殺反清分子、鎮壓復明思想,總是要搜捕私藏明史的人,因為明史并不是清廷官方認可的。再比如,朱棣也是通過造反推翻侄子皇帝才登上寶座,雖然打著清君側、靖國難的旗號,但在世人的眼里這只不過是借口。為了在歷史上流芳,朱棣也是用他的權力迫使史官修改史書,但公道自在人心。然而,又有多少是真正的歷史呢?在現代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官媒代表一切,普通民眾又能知道多少呢?就比如我黨的歷史,隨著兩岸的互相開放、信息的披露,我們也逐漸到國共的那個歷史事件、國黨也沒有歷史書上宣傳的那么十惡不赦、國黨的很多犧牲也被勝利者一紙抹去、勝利果實也被竊取。而在那個信息閉塞、信息需要人馬書信傳遞的封建社會,我們所看到的歷史不過是古人希望后人看到的罷了。
2.
歷史細節:雖然作者是根據明史和明實錄這兩本官方史書來重新編寫的,但里面寫到的很多談話細節,比如皇帝跟某個大臣的對話、比如兩個造反大臣之間的對話,或者多個人的對話,在談話的當時,誰也不知道之后會發生什么事情,也不會有人拿一張紙進行實時記錄,更不會事后跟史官留言備忘。就比如,除非是中南海的絕密談話,有專人記錄,但要是不披露也不可能知曉的。對于書中的對話細節,我覺得是史官在記錄某個事件時,為了更完整體現當時的意識形態、或為了使得事件的發生更有邏輯而假想或設計出來的。因此,我覺得看歷史書時只能相信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對于事件的精彩細節不能全信。
俗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歷史本來就很精彩,但我們又難體會那些精彩,也就只能借由歷史學家來體驗了,對現代人也有非常大的啟發。1.時勢英雄:每個時代都需要英雄,每個時代都會造就不同的英雄,這樣才會不斷地推進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而這些人之所以能成為英雄,不止是因為他們的堅韌,不止是因為他們有過人的膽識,更是因為他們敢想他人不能之想、敢為他們不能之為。對于現代人也應該有所啟發,馬云說這是年輕人最好的時代,只要你努力、找對方向、找對方法、時刻準備、把握機會,你就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