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都聽過陳勝說過的一句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大概意思就是,那些王侯拜將相的人,難道天生就是好命的貴種嗎?這句話反映了當時的某些人反抗壓迫,不愿就此認命,想打破階層固化的想法。
“階層固化”是什么?階級固化就是自你出生的那一刻起,你在社會中的階層地位在無形中就被固定了。在舊時代的封建社會,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只有通過讀書,參加科舉考試才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當然,也不排除那些依靠赫赫戰(zhàn)功封侯拜相的,可是那得在戰(zhàn)亂年代。除了有一身高強的本領外,還要有些謀略,才能最終蛻變成為一代名將。都說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個將軍的的功成名就,那是千千萬萬士兵的枯骨一路堆出來的,所以,這類人鳳毛麟角。
一直以來,我覺得佛教宣揚的認命有些消極,正基于此,舊時的統(tǒng)治者才會大力推廣,把佛教作為一種輔助統(tǒng)治百姓的工具。要是百姓的認知里都覺得自己的社會地位是天生的,也就不會對統(tǒng)治階級的政權構成威脅了。大家都老老實實的做自己的良民,這就是統(tǒng)治者希望看到的。當然,這些都是封建社會的陳年舊事。
比起封建社會銅墻鐵壁般的階層分界,現代社會的階層固化沒有那么嚴重。在黨的領導下,改革開放四十年,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只要你肯努力學習,打破階級固化,改變命運的幾率要大很多。
現代社會的人,改變命運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參加全國高考,考上名牌大學。第二種就比較廣泛了,特別是那些讀書時不好好學習,進入社會處處碰壁后才幡然醒悟的青年人。他們在一眼能望得到頭的生活里努力學習,或參加成人教育,提高學歷。或參加培訓班,學得一技之長,提升專業(yè)能力,考取各種證書。其實絕大多數的人進入社會后,受限于自身的惰性、學歷、性格和技能等因素,他們在社會上難逃階層固化的命運。
按職業(yè)薪水待遇和社會福利劃分,一個社會的構成有很多,銷售員、服務員、環(huán)衛(wèi)工、保姆、工廠普工、司機、搬運工等職業(yè),從事這些工作的人由于受限于自身的軟實力,為了生活,被迫工作。再往上面,是相對來說較為體面一些的職業(yè),軍人、公務員、警察、醫(yī)生、律師、教師、作家等職業(yè)。再往上,站在上層的是各行各業(yè)的行業(yè)精英、企業(yè)家、政府高官、明星演員、文化學者、大學教授等職業(yè)。說到這里,你可以自己給自己個社會定位,你到底處在哪個階層?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階層不是等級之分,也不是分化各種人群。它只是從人的生活狀態(tài)、受教育程度、專業(yè)技能的高低等方面去劃分了。如果你夠仔細,你會發(fā)現,你在社會中處于什么地位,似乎跟學歷和技能關系更大。至于性格、人脈、家庭條件等個人因素暫且不提。
這個社會,我個人覺得還是得靠知識的學習才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因而,才會有“教育興國”一說。可是由于出生地、出生家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制約,你會發(fā)現,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上的起跑線就不一樣。實際上,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
都說“寒門出貴子”,可是真的是這樣嗎?在中國的農村,絕大數青壯年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都會出外務工討生活。等結婚有孩子后,孩子自然是留給父母撫養(yǎng)。這就造就了大批留守兒童,這些爺爺奶奶本身就沒上過什么學,對孩子的教育重視程度自然不如城市那些家長。又由于長期和爺爺奶奶生活,耳濡目染,老一輩的較為傳統(tǒng)的古板觀念就隔代傳了下來。同時,又因為農村的家庭條件有限,學校教學資源有限,接受的教育相對于城市來說差得不是一星半點。綜上所述,你會發(fā)現這是一個死循環(huán)。爺爺奶奶沒上過什么學,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自然不高,造成了他們的子女文化程度也不高。他們的子女因為文化程度不高,所以要出外打工謀生,養(yǎng)家糊口。他們的子女由于文化程度不高,長期在外,又勢必造成了孫輩接受不到好的教育。如果是這樣,祖祖輩輩都會陷入這個可怕的死循環(huán)。可見有一個重視教育的父母是多么重要。
現在重視教育的父母越來越多,雖然他們自身文化程度不高,但由于他們在城市打工所經歷的辛苦讓他們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他們會耳提面命的跟孩子說:“要好好讀書。”有些家庭條件好點的,甚至千方百計要讓孩子去城市里上學,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只有個別的能脫穎而出,絕大多數都是平平無奇。因為父母只是告訴要好好讀書,卻沒有告訴他們?yōu)槭裁匆煤米x書?個人認為,不僅要給孩子灌輸是非觀念、思想道德和誠信善良等起碼的基本做人道理,還要從小就應該讓他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以后要過上怎樣的生活,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如果沒有目標,孩子會認為自己讀書只是為了父母,這是很可悲的。
看過一個紀錄片,紀錄的是幾個不同出身的人,有夢想考上北京大學的甘肅農村小女孩,有為了完成父親遺愿一定要考上大學的高三復讀生,還有一個出生在北京優(yōu)渥家庭的17歲輟學女孩。連續(xù)跟拍了幾年后,由于小女孩他爺爺認為女孩子不用讀那么多書,夠用就行,她輟學了,十五歲的她嫁給了她表哥,挺著一個大肚子出現在鏡頭里。復讀生頂著巨大壓力如愿考上了一所大學,他再出現在鏡頭前時,已經大學畢業(yè),正和女朋友在一起拍婚紗照,他說他要給媽媽更好的生活。至于十七歲輟學的北京女孩,從小就上過最好初中、最好高中的她,去成人用品店上過班,有時也在自己家里畫畫,之后她又去了德國,回來后開了一家藝術投資公司。紀錄片拍攝者有一句話說得好,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別人是怎樣生活的?很多時候,我們受困于自己所生活的群體,滿足現狀,不能接觸到其它優(yōu)秀的人,就像坐在井底看天空,覺得天空只有這么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出路,你的優(yōu)秀程度決定了你配偶的優(yōu)秀程度,你們的優(yōu)秀程度又會間接決定子女的優(yōu)秀程度,你會發(fā)現,最終優(yōu)秀的人和優(yōu)秀的人組成了家庭,不優(yōu)秀的人和不優(yōu)秀的人組成了家庭,他們的子女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影響。看來古人所說的“門當戶對”是確有其道理的。
在無形中,你就被這個社會確定了社會地位。要想打破從老一輩就留下來的階層固化,還需要依靠知識的力量,和百折不撓的刻苦精神,才能改變命運,過上有質量的生活。
說了這么多,你大概明白了我想說的吧!在我繁冗的表達下,希望更多人的人重視教育,它影響的不止是你,還會影響你的子女,影響一個國家的將來發(fā)展。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十七日于成都,竹鴻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