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一位媽媽在她的第80篇親子日記中這樣寫道:
娃不在家,今天看他們傳的照片,非常溫馨。爺爺奶奶在旁邊,小表妹在中間,個個臉上都洋溢著歡樂。爸爸下廚,據說煮的是野生麻鴨,一個勁向我炫耀。
圖片發自簡書App
讀了娃今天上傳的日記,寫得很好,基本要素齊全,用詞準確,尤其是動詞的連續使用,讓細節描寫很生動。他們的日記已經寫了40多篇了,從開始寫之后沒有間斷過,而且現在感覺手法比較熟練,練習多了就是不一樣。他們剛開始寫的時候,真是沒眼看,總是忍不住批評指正一番,惹得娃們興趣缺缺。后來改變策略,先是保證每天堅持完成,再是檢查消滅錯別字,后來慢慢要求寫細節。好像,不知不覺,就越寫越好了。質的變化是要建立在量的積累上的。今天武校長分享了一位家長的第200篇日記,家長在日記中也說到,從開始的膽怯和猶疑,不知不覺的變成現在的得心應手,離不開200天的積累。孩子的日記和我們親子日記一樣,要堅持,我們不是因為看到希望才堅持,而是因為堅持才能看到希望。相信就會看到,不要小看自己,也不要急于求成。
圖片發自簡書App
感悟:媽媽日記的堅持“傳染”了孩子們,這就是示范。教育,絕不是一蹴而就的額“快餐”,而是細嚼慢咽的“品味”,鼓勵、表揚遠比批評、打擊效果好得多。如何“慢”下來,法寶就是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視角思考問題,一切歸于順理成章。“慢”的長期積淀就是在做“量”的累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堅持下來,最終一定會有“質”的飛躍,這是教育規律,也是自然法則。
悟得好:相信就會看到,不要小看自己,也不要急于求成!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