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默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讀路遙先生的作品是從《平凡的世界》開始的,而非其成名作《人生》。《人生》是1982年發表于《收獲》雜志的中篇小說,獲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小說人物不多,故事情節布設巧妙,將人物立于農村與城鎮二個不同背景下的心理活動描寫得極盡淋漓,將人物的命運與社會環境有機地交融在一起,代入面臨選擇的思考與焦灼,現實與理想交織出的一段精彩人生。
人永遠不是被動的承受者,擁有一些必定會失去一些!
一、關于社會環境
《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多次穿梭于城鎮與農村的社會環境中,以致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轉換著不同的社會角色。
高中畢業后沒有考上大學的高加林在城鎮里當上了老師,后因村支書的兒子頂替后回到農村,從一名老師變成一個農民,除了心理落差之外,還有身體上的種種不適,拿粉筆的手扛起了鋤頭,紅腫起泡照樣倔強地勞作,那種不甘心的憤怒在疼痛中發泄、一點點適應......
后在德順老爹的暗中幫助下,說服村支書安排得到了村里人都覺得輕松活兒——————掏糞。之所以輕松除了體力消耗少之外,還可以在鎮上解決一頓飯,而且是村委會出錢。但掏糞這種輕松活兒對高加林來說又是一次自尊的考驗,他怕遇見熟人拉不下面子!
路遙先生濃墨重彩地將掏糞這段寫得絲絲入扣,輾轉幾處不得,終得一處打架,納涼小院奚落等等,都是對高加林一次又一次的尊嚴拷問......
人生啊,所有的機緣都不可捉摸,高加林從農村再次走向城鎮是因為在新疆的叔父轉業回地區當上了縣勞動局局長,而他的工作也隨之解決,戲劇化的是操作者是由之前安排他下崗的干部巧妙地以煤窯指標以工代干,到縣委通訊組當上了通訊干事!(這便為后面再次回歸農村埋下了伏筆。)
高加林自知城鎮工作得來不易,自是奮發努力加之文字功底厚實,通訊干事這一工作讓高加林如魚得水,在縣里著實風光,實現了自身的價值之外還收獲了極大的成就感。
一切好像都應該就這樣發展下去的,但是命運啊總是喜歡捉弄人!當高加林再次從城鎮返回農村時,這次的打擊比上一次更狠更難以忘懷!因為他以城鎮背景的條件選擇了愛情,而愛情卻在他失卻城鎮背景的同時毀滅了!
二、關于愛情
高加林在第一次從民辦老師的身份返回農村時,在苦悶之余是劉巧珍質樸的愛情滋潤著他,這個村支書的二女兒美麗大方,但沒有上過一天學、不認識一個字,是個文盲的事實困擾著自以為是文化人的高加林,他清楚地意識到,如果接受巧珍的愛就永遠走不出去了,就如他的父輩一樣永遠生活在這個村莊里了......
但農村枯燥單一乏味的生活終是抵不住愛情的誘惑,高加林最終還是接納了巧珍的溫柔。這份愛,是不平等的!劉巧珍無條件地愛著高加林,高加林則沒有那么純粹,他愛著作為女人角色美麗溫柔賢惠的巧珍,但他也不愛作為社會角色沒有文化的農民巧珍,這便是愛情基礎不牢的根本!
當高加林作為縣通訊干事在城鎮風光無限的時候,昔日高攀不上的女神黃亞萍走進了他的生活。黃亞萍帶著城市女生的熱情與不凡的談吐將高加林征服,起初高加林也有過掙扎,但在他相當理智的分析下,還是移情別戀選擇了干部家庭出身的黃亞萍,期待著借助黃亞萍走向更廣闊的大城市。但高加林在與黃亞萍交往地細節中,也時常感受到了黃亞萍的盛氣凌人,不時懷念劉巧珍的溫順......
愛情啊,怎是可以用世俗的指標來衡量來選擇呢?
生活啊,總是在你不經意的時候讓人幡然醒悟!
自高加林走后門進入縣委以工代干被人揭發后重回農村時,高加林的愛情也就沒有了:黃亞萍是不可能跟隨他一起回村里生活的,嬌生慣養出來的大小姐是吃不了農村的苦,而且高干父母也是不會同意的;而村里還愛著高加林的劉巧珍已經嫁作他人婦......
三、關于人性
路遙先生在《人生》里將人性隱藏在人物所經歷的事件中,讀罷細品方能嚼出味來。
高加林的有銳意進取的志向,有改變命運的決心,但依然脫離不出世人對事物判斷的偏離;
憨厚老實的高加林父母在明知村支書利用關系將兒子的民辦教師替下之后的忍氣吞聲,無不是為愚昧的無奈發聲吶喊!
村支書為了個人利益,為了讓高中畢業的兒子有個好前程,利用與勞動副局長的關系將高加林的名額頂替,毫不顧忌改變他人命運;一樣出于個人目的,在高加林叔父返縣當官之際,再次利用職權安排高加林的工作,仰息間,隨喜好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真汁兒令人惶恐!
劉巧珍與黃亞萍也各具鮮明的人物性格,代表著在不同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女性,不同的生活軌跡造就出不同的思維模式,不同的人生取向成就不同的生活目標......
張克南這個人物形象也頗具大眾性,當苦苦追求得到的黃亞萍移情高加林時,這位質樸的男性選擇自我調整,懂得“強扭的瓜不甜”,雖然難過但也是祝福心愛的人得到幸福的。在母親出于報復的自私心理下告發高加林通過非正常渠道進入縣委一事,張克南的態度是“幫理不幫親”,在得知事件的第一時間通知了黃亞萍,希望對高加林的工作有挽回的余地......
路遙先生的筆下,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生活,城鄉間的生活與認知差距,一代人的人生,一個人的人生,都在時間歲月的長河里散落下點點痕跡,留待讀者去追尋思考!
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