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北京時間上午十點,我坐在桌前抓起筆來寫字,握著筆的手仍然禁不住顫抖,心中余怒未消,胃里仿佛有火在灼烤。
我是憋了一肚子火——生氣傷肝,說的不假。
今天早上,我媽找不著衣服,但又急著上班。她開始煩躁起來,胡亂把衣柜弄的一團糟,嘴里抱怨著煩死了。
再后來,她開始對我爸罵罵咧咧,把這一切歸咎到是我爸的錯誤,覺得是我爸把她的衣服給弄丟了。
而事實上我爸根本不碰她的衣服。
好在我爸早上班去了,不然后果無法想象。
但要是我爸在家,我媽也沒那個膽子這樣放肆的破口大罵。
最后她還是找著了,是我給放錯了。因為昨天下雨,我放到自己衣柜里了。
她大概是笑了,也不好意思罵了。
然而我卻火了。
我知道,她其實從一開始就知道衣服不可能是我爸的責任,就算跟我爸有關,那也是他好心看到下雨了把衣服收進來,我媽也不應該這么無禮地惡語相向。
她就是心里有火,因為他們已經十多天沒說話了。
她只是想找一個人發泄、亂罵,找來找去就找到了我爸。
當時我正在復習初三的知識,聽到她罵第一句后火氣就上來了,忍著不發作。然后她再接著罵,我就一下子蹭的站了起來,像狗一樣的沖的她咆哮、亂吼。
那一刻我的大腦幾乎是被火燒著短路了,我不知道我面對的這個人是我的母親,我只是知道她是一個詆毀我爸的、沒有任何素質的婦人。
那一頓火,到現在都還在胃里隱隱作痛,我知道,那是因為它并沒有因為發泄而因此消散。
我從來就不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雖然我爸我媽都很愛我,雖然我從來就不缺愛。
家庭戰爭似乎伴隨著我的成長,從來就沒有停過。
有時候是廝打,有時候是謾罵,有時候是冷戰,有時候是鬧離婚。
他們是水火不相容的,是沒有辦法在一個屋檐下里生活下去的。因為兩個人都是暴脾氣,都執著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根本融合不了對方。
我爸上過學,而且成績很好。但是因為家里窮,所以中斷了學業。但是上學那幾年給他的影響并沒有因此而消退,他仍講究素質、人品,仍舊不時看書,鄙視那些整天在朋友圈里秀這秀那的人。他的微信朋友圈里,從來沒有生活的片段,全是轉載的一些好的、比較有深度的文章,沒有一條是關于他自己。
他有著美好的理想,結果被扔進了社會的底層,變得越來越現實,對努力越來越鄙視。偏偏他又是個眼里容不下沙子的人,很專制。
而我媽,不幸全中槍:脾氣暴躁、潑辣、罵人、思想淺薄又不愿看書、瞧不起我爸的一口大道理、熱衷于發朋友圈、對別人的點贊評論斤斤計較……
我爸從來就瞧不起我媽,我媽也沒把我爸當回事。每次吵架,我媽似乎只是謾罵吼叫,我爸似乎每次都有理,說得都很冠冕堂皇。
記得四年級時他們鬧離婚,甚至半夜大打出手,我年紀小小,哭著出來拉他們,每天上學都戰戰兢兢,想著回家到家會不會就看不到我媽了,聽到同學講家里的事就會忍不住掉淚。我弟弟才三歲,晚上哭著求我爸別讓媽媽走。
我心里一萬個不愿他們離婚,不想讓自己成為另類——單親家庭的孩子。
最終為了我們,他們放棄了。
可是現在想想,真是諷刺,當時我若堅強些該多好,要是他們離婚了,會不會就沒有以后幾年我們身為無辜的孩子跟著膽戰心驚?
現在他們在冷戰,從早到晚一句話不說,臉陰沉的鐵青。
他們開始斤斤計較,誰做飯、誰刷完、誰關門、誰買醬油……
而最為難的,就是孩子了。我們不知道該怎么做,無力去讓他們和好,也懶得去——這樣反倒清凈。只是有時很尷尬,不能對這個親熱過度也不能一昧挑剔那個,有時說了一堆雞毛蒜皮的瑣事都沒人搭理。
父母的婚姻,是一場不幸福的悲劇,給了我前車之鑒。
我爸平庸而自命不凡,總覺得比我媽高一等,不允許她干任何自己想干的事。我媽學了駕照,我爸從不讓她碰車;我媽偶爾針對家長里短說我爸一下,我爸立刻朝她吹胡子瞪眼;班里家長在一起喝酒,別人都是夫妻成對,我爸從不讓我媽去;我媽要領我們旅游,二話不說——反對;我媽發的朋友圈,我爸從來不屑去看……
我突然理解了我媽——為什么我對我爸爸很佩服,佩服他的深明大義,有見識,而她卻總是冷冷地諷刺?
大概是因為從來就不被看好不被尊重吧。我爸甚至沒給我媽一次機會,沒有試著幫幫她,就一口否定了她,把她定的很低很低。
我媽對我將來找對象就說一句話:“將來那些你要干什么都不準的男人,一概不要!”
這是她悲劇的根源。
有時候我想,如果我爸就是一個目不識丁、老實憨厚的農民工,不懂什么素質、禮貌、幼稚,就和他周圍那些整天發朋友圈的無聊的人一樣,是不是和我媽的矛盾就會少一些?
我媽學歷低,沒知識,天天發朋友圈,無聊至極。但她心直口快,有什么說什么,很單純。我媽思想不復雜,從不隱瞞自己的現實,不會一手抓著錢一邊喊錢不重要。
假期在我媽廠子里打工,發現我媽在那里簡直快活成一個少女,和那些阿姨們有說有笑,開著玩笑,有時也會胡扯,但大家其樂融融,沒有一個紅著臉罵:“你他媽有沒有點素質!”
我媽是有一顆少女心,雖然只是個普通的農村婦女,但就連這點快樂,都被我嚴肅的爸爸限制。目前很火的全民k歌,我媽連知道都不知道。我爸不允許她上QQ,不允許她和老同學聊天,甚至懷疑她。可這么多年下來,我媽都忍了。忍來忍去,也終于對對方沒了一絲一毫的感情。
我一直不太看好楊穎這個演員,沒實力又炒作。但有一段時間特別羨慕她,有一個什么都讓著她、保護她、把她當女兒寵的丈夫,不用為家庭感到憂心。
爸媽關系不好的時候,我也曾幻想過會有人來安慰我一下,哪怕站在我的立場考慮一下我的感受也好。
可是都沒有,他們沉浸在自己的不幸與怨恨中,覺得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我喜歡看女尊文,因為在那個虛擬的世界里,家庭是由女人來掌控,幸福決定于女人。而不像現在的男權社會,什么都是男人為主。
這種文章給了我安慰:只要我努力做好,將來是有希望擁有一個和睦的家庭。
最后想說,我在一個幸福但不溫馨的家庭里成長著,雖然我父母并不恩愛,但他們對子女的愛絕對是至高無上的。家庭對小孩的影響是長遠的,潛移默化的,這種影響,或好或壞,極其近距離的在心里扎根發芽,伴隨人生長路。父母幸福,在孩子眼里是一個世界;父母冷淡,是一個世界;父母見面如仇,又是另一個世界。就像我,一直不敢相信那些真正相濡以沫走到白首的夫妻是靠著愛情一樣,我始終覺得那不過是一種過日子的扶持,一種需要,就像我父母,在一起純屬為了孩子——可就是那樣,也因此給我們帶來了本不該承受的困擾與難過。
我有一個好朋友,小學畢業的那個黃昏,在學校籃球場上,落日余暉灑在身旁,她冷嘲著淡淡地說:“要不是因為我和我妹妹,我爸我媽早離婚了。”
她是覺得慶幸,還是怨恨,還是麻木——習以為常,不在乎了?
初中我們不在一個學校,可還是做了三年的知心好友,家庭相同的不幸讓我們將彼此拉近了距離,同是淪落人。
我們都很現實,不論是對生活、對理想、對錢,還是對愛情、對婚姻——或許,這便是家庭所給予我們的一件重要的、過多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