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雜志發表的《朝著建成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一文,深刻闡明了科技創新與人才戰略的核心要義。文章強調“堅持以科技創新需求為牽引,把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作為重中之重,突出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為新時代科技人才發展指明了方向。這一戰略部署既是對歷史經驗的總結,更是對未來挑戰的回應,體現了黨中央對科技自立自強戰略全局的深邃思考。
? ? ? 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是科技強國的“定海神針”。從“兩彈一星”到北斗導航,從量子計算到6G通信,我國科技事業的重大突破無不依賴于戰略人才的引領。以錢學森、鄧稼先為代表的“兩彈一星”元勛,以薛其坤、李德仁等為代表的當代科技領軍者,均展現出戰略人才“國之重器”的特質。當前,全球科技競爭已進入“無人區”,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前沿科學探索等任務迫切需要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的支撐。必須構建“戰略科學家—領軍人才—創新團隊”的梯次體系,形成“頂天立地”的人才格局,這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根本保障。
? ? ?青年科技人才是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數據顯示,我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參研人員中,45歲以下占比超80%;北斗導航、探月探火等重大任務團隊平均年齡僅30多歲。青年人才思維活躍、敢闖敢試,是突破“卡脖子”技術的生力軍。但現實中,青年人才面臨成長通道狹窄、評價考核頻繁等困境。為此,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揭榜掛帥”制度,賦予青年人才自主權;擴大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規模,完善動態分配機制;構建“破四唯”與“立新標”并舉的評價體系,減少考核頻次。例如,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已取消青年科學家項目申報的職稱、學歷限制,讓更多青年才俊在人工智能、6G等新興領域挑大梁。
? ? ?科技人才培育需形成“需求—培養—使用”的良性循環。要以科技創新需求為導向,優化高校學科設置,開發新課程、新教材,推動科教融合。例如,針對人工智能領域,我國已建立一批人工智能學院,設立一級學科,培養了大批青年人才。同時,需強化產學研協同,用好實踐教學基地與實習實訓基地,讓青年人才在實戰中成長。此外,要構建“信任—使用—關懷”的成長環境,支持青年人才在基礎研究、技術前沿持續探索。
? ? ?科技強國之路,道阻且長,行則將至。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唯有堅持需求導向、人才為本,方能在全球科技競爭中贏得主動。讓我們以“十年磨一劍”的定力,加快構建戰略人才力量,讓青春智慧在科技報國中綻放光彩,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磅礴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