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i,我,40歲—— 一位預備文藝女中年。
曾經是預備文藝女青年,做了媽媽后,就一直無暇顧及轉正。
十幾年過去,人到中年,越來越清晰的認識到一個事實:文藝青年吧,有些時候是病,生個孩子就治好了——甚至能把一個文藝女青年直接打造成一位親子教育工作者——我放棄成為正式的文藝人士,放棄轉正,打算一直預備下去。
Emma,我女兒,14歲,性格溫和,熱愛生活,熱愛美,熱愛動物。
偶爾也有小小叛逆——多數時候笑瞇瞇,懶洋洋——是個享受自得其樂的娃。
和Emma彼此陪伴,一路長到今天。
這個過程中,我們有很多很多的記憶:衣、食、住、行、思、樂……等等,生活是最好的道場,也是我們所做所行的終極目標。
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有了很多很多的記錄: 有文字,有圖片,有影像——有些伙伴一直陪著我們,通過這些一起感受那些經歷,陪著她長大,陪著我五味陳雜。
不,我并沒有養出一個“別人家的孩子”。
Emma再普通不過,很多閃光點,同時一身小毛病——她和許許多多孩子一樣,超級可愛,也超級會氣人,特別美好,也常常令人無語——她只是自然而然的長成了她的樣子,愛這個世界的紛紛擁擁,也擁有接受來自世界的愛的敏感雷達。
那么,為什么要開啟這個小小的專欄呢?
因為,我一直在思考,我們的教育最終究竟去向的方向在哪里??
為了讓孩子更加優秀?更加卓越?更加耀眼?
我想,那些固然很好,可并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讓孩子在生活中感知到源源不斷、細水長流的被愛,慢慢長大,慢慢習得一路感知的愛,再去愛這個世界,那么,無論他成為什么樣子,也許都是Ta愛這個世界最好的狀態。
從Emma幼兒期,我開始接觸心理學。
可以說,心理學讓我越來越接近我想要的父母的樣子——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也是瞬變的,是模糊的,也是清晰的。
我也越來越感知到,真正的教育的“節點”,往往就深藏在生活里的難以覺察的細處——如果我們缺少覺察,就很容易做錯,或者錯過。
包括我自己,我在不斷的學習如何做父母,即使現在比之前的自己已經穩定很多,也仍然會在陪伴孩子的很多時候,事后才覺察自己需要調整值得慶幸的部分。
所以,我選擇把這部分記錄下來。
這就是《豌豆家的媽媽》專欄的緣來。
在記錄的同時,梳理自己,總結后分享給一同在路上的為人父母者。
這一路會發生什么,記錄什么,分享什么……我也難以預料。
衣、食、住、行、思、樂……可能有很深的探索,也可能是淺淺的自言自語;可能是精彩的分享,也可能是漫漫的流水賬;可能是情緒起伏后的剖析,也可能淡淡的平白記錄。
讓我的筆聽從生活的指引,隨心而行。
而每一篇文字,都等著你來看到它們,或舒懷一笑,或沉默思索。
拋磚引玉,一周一會。
讓我們在養育孩子這條路上能夠探索到更深的部分,收獲更深的喜悅,以及更幸福的彼此。
《豌豆家的媽媽》,來吧,我們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