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所謂“官話”,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其實是這樣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不在本地做官”的規則。
例如說,一個溫州人,中了舉人之后,朝廷是不可能讓他當溫州的縣令的,為什么呢?因為怕他的家鄉人情網絡太豐富,容易滋生徇私、腐敗、枉法的事情。所以,中國自古以來,溫州人中舉,朝廷會安排他去做蘇州的縣令或者其他地方。
那么問題來了,一口的溫州話,到了蘇州去當縣令,不會講蘇州話,語言不通,怎么做官呢?這時就得,講官話。
什么叫“官話”?其實,就是皇帝講的話,當朝的朝廷百官,所講的話。就叫做官話。
所以,例如說在清朝,比如說一個福州人,被朝廷派到廣州來當巡撫,那么這個福州人在廣州的任上,就是講的北京官話,也就是今天的普通話。
不但這個巡撫講北京官話(普通話),而且在廣州巡撫衙門的所有的師爺、官吏、捕快等人,都是講的官話。否則,他們根本無法溝通。
但是,廣州巡撫衙門所有的師爺、官吏、捕快等人,除了會講官話之外,同時還會講廣東話。否則,師爺、官吏、捕快就無法扮演巡撫大人和廣東百姓之間溝通的橋梁。
師爺、官吏、捕快等人和廣東百姓講廣東話、可以做到“直白”地溝通,所以,當時廣東百姓所講的廣東話,也叫做“白話”,因為它沒有當官文縐縐的辭藻,不夠文雅,很樸實,很直白,所以叫做“白話”。廣東話也叫做“白話”,這就是它的來由,它是相對于官話的一個概念,“白話”的“白”,并不是“白色”的意思,而是“通俗”、“直白”的意思。
當年康有為拜見光緒皇帝,康有為滿口的白話(廣東話)口音,令光緒皇帝感到很不適。其實,明清兩朝一直有廣東人在北京做官,一般在京城官場混久了,都能說一口很溜的京片子,康有為剛到北京不久,廣東白話口音還很重。后來年老的康有為,其實也是一口的北方口音,近朱者赤,這是必然的。后來大家都知道現在的普通話,是有北京為核心以及河北為參考的方言慢慢修訂出來的。
值得一提的是,“異地做官”的原則,被很好地保留到今天,在今天的現代中國,官場仍然很好地繼承了中國歷史上堅持了很久的“異地做官”原則。
例如說小明是江西贛州人,那么小明將來升官,國家不會讓他去當贛州的市委書記,小明要當一把手的話,必須要去外地,“異地做官”。
為什么?基于同樣的原理,因為你是本地人,在本地關系錯綜復雜,如果讓你當本地的一把手,那么各種人情、各種請托、各種關系網,會逼著你走向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