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一算,有近四個月未發布任何一篇文章。
從2021年9月份開始,自己就已經步入了研三應屆生的身份。
這個身份伴隨著間歇性的頹喪、焦慮,以及些微的迷茫。
九月中旬回杭州開學,一直到月底,這半個月的生活節奏沒有太大的變化,一如往常的在圖書館—宿舍兩點一線的游來。
十月國慶假期回老家休息了一段時間后,便按照原計劃到蘇州這邊尋找實習工作。
除去中間回過一趟學校,在蘇州整整待了四個月。
這段離開校園,獨自在另一個城市不斷嘗試、不斷流浪、不斷受挫的日子,讓我持續性地思考了很多關于當下、關于五個月畢業之后正式成為一名社會人的生活。
這四個月,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不堅定”。
其實,過去的讀研三年,我好像都很確定自己以后想要從事什么類型的工作,并為此在學業之余修煉某種職業技能。
但當真正踏入社會,面對各種各樣的擇業選擇,面對各種各樣的職業誘惑與紅利,我舉棋不定,無法再那么堅定地、坦然地、無畏地去選擇自己想走地那條路。
為此,也嘗試著追隨社會大流,去聽從身邊人的建議,去追求一些自己從來沒有考慮到,甚至暫時有些不喜歡但看似很穩定的職業。
我會時不時地去羨慕那些一步入畢業季就一頭扎進考編、考公、考教師等行業的同齡人。
生平第一次,對身邊朋友說:”好羨慕這些人,好像他們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什么,那么絕決,而我........"
一個人一旦不堅定自己內心地選擇,生活就會彌漫著一種如履薄冰地挫敗感,這種挫敗感會由內而外一點點剝去你對當下的希望,對未來的憧憬。而我在這四個月,嘗遍了有史以來最錯綜復雜的滋味,是對自己的懷疑,對工作的不自信,對追求的怯懦。
所以,在新的一年生日這一天,我希望給自己冠以一個偏正性短語:務實的理想主義者。
希望往后三年,我仍然可以有信念去做一個務實的理想主義者。
就像這些年,我對待求學這條顛簸了好幾折的道路。
今后,對職業、對生活、對感情,依舊如此,保持一份赤誠與熱枕。
盡管年長一歲,便需承擔年復一年的某種深沉的責任,我依舊希望能夠為這份責任嵌入一些天真似的勇氣。
就好像王爾德寫過的一句話:成年人也需要時不時地讀讀童話。
保持勤勉
這是在蘇州游蕩的四個月,自己最深切的感受。
“保持”代表著持續、長久、不間斷。
“勤勉”代表是勤奮與自勉,更代表著一種主動性的積極態度。
以前,雞湯學常常說,人要一直努力、保持自律,永遠向上。
我一直不覺得這是雞湯,或者是一種灌輸式的被動輸入、一直以來的生活經歷,確確實實讓我相信,努力、自律、向上,是可以讓一個人從某種頹廢的生活境遇中一點點的擺脫出來。
在此基礎上,我更愿意用”勤勉“,感覺它更有一種閱歷性、厚重性。
人不能盲目地去保持某種雞湯式地狀態,一定要在自我認同、自我勉勵地基礎上,去為自己發自內心認同地某種東西去保持專注、向上、精進地態度。
這就是我最想表達地一點。
保持勇氣與無畏
人真的太容易失去掌舵生活的第一主動權。
這種“失去”往往不是突然的,而是潛移默化的。
身邊親人的反復勸說、戀人無意識的某句話、某個神態表情、朋友的某種建議,以及不經意間在網絡上刷到的某個僅僅只有幾秒鐘的短視頻,都會讓你內心防線一點點崩塌。
不攀附于某種支柱,不依賴于某人的認同,從心出發去權衡自己所作出的某種決定,并有勇氣去為這種決定承擔某種責任與后果。
這是一個人保持清醒與獨立,很重要很重要的一點。
給自己留一些試錯的空間
其實,這將近半年,既在意外之外,也在意料之中。
說是意料之中,是因為在去年暑假,就已經規劃將這半年作為不斷試錯的期限。
有時候,有些平時往來的朋友說我勇敢,其實,是因為更愿意、更容易接納自己犯過的每一次錯誤。
每個人不可能一生都是在一個大寫的”贏“字上一路順遂,時不時地開個小差,或者掉進一小灣泥坑里,都是常態。
學會給自己每一個你認為地重要地人生路口多一些試錯地空間,那段路會走得更加坦蕩。
2022年,伴隨著新年伊始,以及新的一歲,在莓粉色冰淇淋蛋糕,在點點橘黃色燭光下,在那些始終陪伴著自己的愛的人簇擁下,在吹滅蠟燭那一刻,我希望往后三年對所愛、所求更多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