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故事中的須大拏太子本生故事,講述了須大拏太子樂善好施,不僅將關乎自己國家命運的大象施舍給了鄰國,后來還將自己的孩子,甚至妻子都施舍了出去。這種舍棄一切金銀財寶等物品的布施精神,在古代印度社會相當廣泛。
01
然而還有更高境界的布施,那就是舍身成全他人,如尸毗王本生故事。
這個故事講述釋迦佛過去世為尸毗王時,誓愿護念一切眾生。毘首羯磨天與帝釋天各化為鴿子和老鷹,以試探尸毗王的慈悲心。尸毗王看到一只老鷹在追捕一只鴿子,鴿子向尸毗王求救,尸毗王打算救這只鴿子,提出可以拿自己身上的一塊肉來換鴿子的命。
于是命人拿來秤,將鴿子放在秤的一邊,自己則坐在王座上,有人從他身上割下來肉,放在秤的另一邊,等待肉的重量和鴿子的重量相同。但是幾乎把尸毗王身上所有的肉都割完了,也還是沒有達到鴿子的重量,最后,尸毗王不得不整個人都坐在了秤盤上,但還是抵不過鴿子的重量。
當然,佛教故事的結尾,都會說,尸毗王并沒有喪命,而是很快恢復如初,這只是因陀羅測試他的布施的誠心而已。
尸毗王舍身故事的原型來自古老的印度民間故事——《摩訶婆羅多》中的《森林篇》第131章所載的《老鷹和鴿子》的故事。民間流傳的尸毗王舍身故事有多種版本。巴利語本生經記載尸毗王將雙目施舍給盲人,安主的《本緣如意蔓》(Avadāna?Kalpalat?。┯涊d因陀羅化身為獵人追殺由造物神化身的鴿子,尸毗王則割自己身肉救鴿;而馬鳴的《經莊嚴論》(Sutr?lamkāra)記載的故事與《本緣如意蔓》中的故事相似,只是將追殺鴿子的情節置換成了追殺老鷹。
這個故事的漢文翻譯經典較多,最早的是3世紀支謙翻譯的《撰集百緣經》卷四記載:
????天帝釋為試探尸毗王善心虛實,“即便化作一大鷲身。飛來詣王?!乙嗖豁毥疸y珍寶及諸財物,唯須王眼,以為美膳。愿王今者,見賜雙眼。’時尸毗王,聞鷲語已。生大歡喜,手執利刀,自剜雙眼,以施彼鷲?!?/p>
康僧會《六度集經》卷一載:
????薩波達王本身:“釋即為鷹,王化為鴿。鴿疾飛趣于王足下。王曰:‘莫恐莫恐,吾今活汝。’鷹尋后至?!钔跫∪饬钆c鴿等。吾欣而受之。王曰:‘大善。’即自割髀肉秤之,令與鴿重等。鴿逾自重自割如斯。身肉都盡,未與重等,身瘡之痛,其為無量。王以慈仁心愿鴿活,又命近臣曰:‘爾即殺我秤髓,令與鴿重等……’帝釋邊王稽首于地曰:‘大王,欲何志尚惱苦若茲。’......”
鳩摩羅什《大智度論》卷四《初品》“菩薩釋論第八”:
????急飛逐鴿,鴿直來入王掖底……是時鷹在近樹上語尸毗王:“還與我鴿,此我所受”……呼人持刀,自割股肉與鷹。……是時,菩薩以血涂手,攀砰欲上,定心以身,盡以對鴿。鷹言:“大王,此事難辦,何用如此,以鴿還我。”王言:“鴿來歸我,終不與汝,我喪身無量于物無益,今欲以身求易佛道。”以手攀秤。爾時菩薩,肉盡筋斷,不能自制,欲上而墮,自責心言:“汝當自堅,勿得迷悶……”是時菩薩一心欲上,復更攀秤,語人扶我。是時菩薩心定無悔,諸天龍王、阿修羅、鬼神、人民,皆大贊言:“為一小鳥乃爾,是事希有!”即時大地為六種振動,大海波揚,枯樹生華,天降香雨及散名華,天女歌贊:“必得成佛!”
其余還有鳩摩羅什《大莊嚴論經》《十住毗婆娑論》《重經撰雜譬喻經》等,釋寶云《佛本行經》,慧覺等《賢愚經》,菩提流支《入楞伽經》,寶唱《經律異相》,智儼《獅子素馱娑王斷肉經》等都有對這個故事或詳或略的描述。
02
這個故事從印度產生后,在古印度阿瑪拉瓦蒂(Amaravati),以及其西北的龍樹丘(Nagayiunaknda)、秣菟羅(Mathura)、犍陀羅(Gandhara)、阿旃陀(Ajanta)等石窟均有分布,現存的尸毗王本生雕刻和壁畫約10幅。
如印度加爾哥達博物館收藏的公元2-3世紀一根望柱背面雕的尸毗王本生圖,該圖像尸毗王半跏側身而坐,尸毗王右側及身后各有一人,右側可能為刀手,身后的人可能是親眷。左側一人手持單盤秤稱鴿。
又如犍陀羅位于今天巴基斯坦白沙瓦城東北。現收集到的犍陀羅地區的尸毗王本生雕刻共2幅,分別藏于巴基斯坦白沙瓦博物館和倫敦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藏公元2世紀尸毗王本生浮雕石刻,人物形象及貼身衣衣服具有明顯的犍陀羅風格。在一個長方形的畫面中按照時間順序展現了連續的三個故事情節,從左至右依次是尸毗王割肉、稱肉、帝釋天和造物神顯身等,畫面中間的鴿子形象點明了故事主題。
畫面最右側站立的二人皆帶著頭光,他們是為試驗尸毗王的毗首羯摩天和帝釋天。中央一人持秤,以度量鴿子與尸毗王割舍肉的重量。上方有一老鷹,已損毀。左側尸毗王坐于華蓋下的寶座上,低首、抬左腿,右腳踏足臺,左手置于前方的侍女肩上。侍女附身扶撐國王。下方蹲著一人正在拿著一把刀割取國王左腿的肉,鴿子則瑟縮在國王腳下。除了正在割肉的人外,其余的人物均在專注地望著尸毗王,表情生動自然,刻畫寫實,屬于典型的貴霜王朝犍陀羅地區造像。
這件雕刻很顯然是以《本緣如意蔓》為經典依據而創作的,但是所講述的內容卻與《摩訶婆羅多》中的尸毗王故事更為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