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 大地倚在河畔
廣州城北流花湖畔廣東廣播中心二樓,有一個面積不大卻頗雅致的廣播博物館。這是名副其實的小博物館,沒有宏大顯赫的氣勢,卻有個性而且貼近生活。從樓下大堂則走上一道旋轉梯,環形的展廳便赫然在目。廳內氛圍似已隔世卻依然熟悉。這里每個展品都屬于并且象征一段漸遠的歲月。它不僅勾起我們關于廣播的思緒,更有對以往生活的回憶。
這博物館隱身于都市一角,平實小巧。英國城市旅行家斯圖爾頓在其所著關于小博物館的書中談到所謂 “大地方的小博物館 和小地方的大博物館”,并轉述藝術史家說法稱這是 “你在某一天早晨能夠看到的東西” 。 我想這個廣播博物館或可算是大地方的小博物館吧,而這小博物館居然還述說大廣播呢。博物館所在是一幢外立面呈幾何形的鋁合金結構宏偉建筑,大樓每日高速運轉喧鬧不停,而它卻靜靜獨處于電梯所不及的二樓環形廊道,等待著不期而至的注視。
首先吸引視線的是聚光燈下高低錯落的各式收音機。產自不同國度不同年代的收音機,在此儼然成了深有意蘊的藝術品,有點歷史感,有點質樸韻味,散發幾許懷舊味道。
紅燈711-2型是上個世紀60至70年代最常見機型,它曾經創下國內單一型號產品銷售量的最高紀錄。南京的紅星系列則是50年代的國產化高檔產品,曾經批量進入國際市場。另一款黑咖啡色的名為黑寶樹的機子,五燈三波段電子管,產自上個世紀40年代的英國…… 據知,當年主辦者為了向觀眾展示更多的收音機,曾面向全國征集展品,得到頗多響應,來自全國各地的實物先后匯集于此,計有上海、春雷、紅棉、凱歌、海棠等眾多牌子及一些產地不詳的展品。其中不少是當時許多廣播愛好者夢寐以求又難得一見的精致機子,甚至算是當時生活的奢侈品了。
除了收音機,還有各式各樣廣播專業使用的錄音機、監聽機、采訪機、發射機、廣播喇叭及廣播音箱等。在這里,它們不僅作為一種廣播技術設備,已然是一種具有文化符號意義的歷史時代及舊時生活的標志。然而這里更重要的展示,是那些精心編輯的述說廣東廣播發展的文字、圖片、模型和承載著廣播具體運作內容的其它實物。從中你可以看到世界廣播發端的概況和廣東廣播最早期、解放初期、上個世紀 60—70 年代時期,及至改革開放 30年迅速發展時期的整個廣東廣播發展史,以及當中那些具體鮮活的人事演變故事。
在反映早期廣播的舊照片中,我再次看到那幅曾在某處看到過的照片,它應該是上世紀50年代早期所拍:一群穿著軍裝的年青廣播人,形態各異地站在廣州沙面古典風格的電臺大樓門前。很多年前我第一次見到這幅照片時,驚異地發現其中站在前排靠邊的一名年青人,就是后來把我引入廣播大門的電臺新聞部的負責人。照片中,年青的他表情平靜,略帶稚氣的臉上有一絲微笑,我從這微笑中讀出了年青人特有的意氣風發。我始終覺得這是博物館中最為經典的照片之一。
幾年前,這位已年近90的廣播人從他現在的定居地回來找到我,我帶他參觀博物館所在的新廣播大樓——廣東廣播中心,還在舊大樓原址保留下來的門廊瞻仰瀏覽。他執意要看看當年工作過的新聞部也即現在的新聞中心。正走著,不期然遇上在新聞中心任編輯的當年一位老同事的女兒,握手相問之際,老人已是淚流滿面。我猜想他既是為老同事之情而激動,也是見故人思往事,千頭萬緒涌上心頭。就是這位老人,年輕時的照片靜靜掛在博物館中,臉上永遠帶著一絲微笑。
博物館中深深吸引我的,還有一幅表現西方早期廣播設備買賣場面的舊照片。這是博物館內最大的照片之一,沒有文字注釋作者也無從查考,雖精心復制也難以修復歲月磨損的痕跡。在這黑白照片中,我看到最初無線電廣播的設備及配件體積那樣龐大,造型如此質樸;商品整齊排列在柜臺中,或被搬到柜臺上展示,吸引了顧客光顧與擺弄,從畫面動態猜想大概是在鑒賞與交易。重要的是,這張照片還透露更多信息:畫面中幾位人物裝束嚴謹筆挺,大概是當時社會生活習俗寫照,又或收音機在那時還屬奢侈選擇?柜臺乃至整個店面裝飾以木材為主,人物服飾似是堅實的粗棉質地,應系反映了當時社會物質水平;還有,三尺柜臺隔開了店員與顧客,這是一種似曾相識的舊時店鋪模樣,大概那時還沒有互動的開放式的商業零售模式吧 …… 如此等等,從中可以想象與感受遙遠的生活,還原已然飄渺的生活圖景。
顯然這博物館記錄廣播同時記錄生活。那些圖像讓人重溫舊夢,許多細節令人觸景生情。就此而言這里每個展品意義都是深刻的。廣播人固然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的過去,甚至可以據此揣測自己廣播生涯的未來。就是普通觀眾,也或可從中看到自己以往生活的影子,從而浮想人生的命運軌跡。
展品中有個小小的盒式錄音帶,上面附了些以鋼筆書寫的尚可辨認的文字。沒有人知道誰曾經使用過它。過去是簡單質樸的,這錄音盒帶也顯得老式,但我們會因此忽略它嗎?不同的參觀者視角會有不同。事實上,一個廣播人在這里看到一個有點原始的鋼絲錄音機、一個笨拙的大塊頭采訪機、一張印制簡陋的節目表或者一張環境逼仄的舊工作照,絕不會覺得老土可笑,只會有一種莊重感,一種對以往歲月的敬重與懷念, 或還有一絲難言的傷懷——種種感懷因人而異。
而一般參觀者,則不會如此這般地凝視這些物品。他們或是前來尋找他們感興趣的廣播與自身生活的某些關聯,或是藉由廣播回憶已經遠去的歷史與生活。因此那個有點原始的鋼絲錄音機可能會使他聯想其曾經使用過的沾滿油墨的機械打字機;那個笨拙的大塊頭采訪機也可能會令他聯想起以前單位里的黑色手搖電話機;至于那些印制簡陋的節目表以及舊工作照等,則或會讓他聯想起小時候家里有點殘破的舊小說和有點土氣的全家福黑白照。
喜歡尋根究底的都市閑逛者,可能會從都市生活的一種獨特角度,將這一切聯系起來。事實上,所有這些物質都具有某種歷史共時的內在聯系。展現廣播實際上就是展現生活,因為近百年以來廣播已經滲透并融于生活。
很顯然,這個博物館展示最多的是最近數十年的廣播。它反映這段期間廣東廣播人在媒體競爭中及后在新媒體接二連三沖擊下,不斷改革進取,持續推動廣播發展的歷程。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中國大陸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主持人節目、第一個立體聲電臺、第一個主持人直播的大板塊結構的綜合式電臺、第一個系列電臺、第一個常設戶外的直播室 …… 這當中充滿理想主義,充滿廣播的光榮與夢想,也不乏艱辛與痛苦。正是這數十年間,生活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廣播與生活發展變化的節奏同步,恰好印證了廣播與生活的內在關聯。僅是這個博物館所在的流花湖一帶城市景觀的演變,本身就是一個印證。
多么寧靜的湖邊的小博物館!我們在這里觀看廣播,就是觀看歷史,就是觀看我們曾經的生活。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寫于流花湖畔)
2017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