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邵恒頭條》談的是社交網絡為什么會過時。
以前我覺得,微博和微信兩個強大的app,一個占據明星大V的社交網絡,一個占據熟人社交,遵循強者更強的道理,網絡效應集聚,會形成穩定的平臺,長期保有社交的頭等艙船票。
但近幾年,抖音和快手的興起,小紅書的壯大,意味著新的社交網絡圈的建立。
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拋棄舊的社交網絡,擁抱新的社交網絡。
今天的邵恒頭條介紹了一篇尤金·衛的《地位即服務》,說清楚了社交網絡的底層邏輯。
第一,人是尋求地位的猴子。
第二,人會尋求最有效的方式獲取地位。
這里的地位在社交網絡里簡單來說,就是粉絲數和關注數,也就是影響力。
在一個社交網絡里,人們總是會追求更高的地位,從而積累更大的影響力,產生確切的利益。
如果一個社交網絡逐漸趨向于穩定,頭部用戶很難再更新,對于后來的用戶,要創造同樣的影響力越來越難時,如果有新的社交網絡產生,用戶就會流轉到新網絡中。也就是人會尋求獲得地位更有效的途徑。
就拿微博來說,如今再想打造一個千萬級粉絲的大號,需要付出的成本已經太高了。而興起的諸如抖音和快手類的app,如同美洲新大陸一般,充滿機會與黃金,吸引那些想要獲得社會網絡地位的人們。
并不是人們喜新厭舊,也不是年輕人標新立異,只是人們對社會地位的需求,同你買一件東西要貨比三家一樣,尋求的更高性價比的方式而已。
到這里有一個問題,就是遷移成本。從微博到抖音,你所關注和交流的大多都是陌生人,遷移成本不是很高。但對于熟人圈子,比如微信,你可以慫恿你的朋友和你一起,那你的同學同事呢,你的親人呢?微信已經成為電話和通訊錄的替代品,成為熟人間的通訊基礎設施了。它的遷移成本太高了。
比如之前的子彈短信之類的app,想要威脅微信,簡直可笑。所以能威脅微信的,絕對不是微信的同類產品。
抖音最早只是一個短視頻app,對于社交的粘性并不大。但當它突破網絡效應的閾值后,形成強大的自傳播屬性,在年輕人的社交領域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也就對微信產生了威脅。
下一個社交網絡會是什么?
我覺得和信息的形式沒有絕對的關系,信息的形式只會決定信息傳輸的效率,真正決定用戶去留的其實是其他用戶,以及用戶怎么去創造對其他用戶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