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2年,21歲的聶云宸拿出幾千塊的積蓄,在廣東江門九中街一個小區樓下開了一家奶茶店,取名皇茶。
這奶茶店只能算個檔口,從裝修到產品包裝都簡陋,與中國任何一個小城里不知名的低端奶茶店別無二致。
起初生意很淡,下雨天一天只能賣個幾十塊錢。
直到某天,聶云宸改了一款茶的配方,發現那款產品的回頭客立刻變多了。聶云宸又用半年調整了產品,他的奶茶檔口開始排長隊。
4年后的2016年,皇茶開出幾十家,假皇茶更是遍地開花。聶云宸給皇茶改了個名字,叫喜茶。
同一年8月,喜茶宣布獲得了由IDG和個人投資者何伯權超過1億的融資。
2015年,42歲的繆欽從中歐商學院同學中募得5億,創立新茶飲品牌因味茶(inWe茶)。劉強東被眾投資人推到前臺,攜妻子章澤天為繆欽站臺。章澤天也給足了因味茶面子,產后復出第一次亮相,選在了因味茶北京國瑞店的開業典禮上。
繆欽在麥當勞從實習生一路干到中國區VP,又在高端自助餐品牌金錢豹做過CEO,可謂精英創業。
以至于,“火鍋皇后”何永智的獨生女廖韋佳一手打造的新茶飲品牌嫩綠茶,辛苦經營5年,也只肯接受因味茶的控股。
相對于喜茶,因味茶更旗幟鮮明對標星巴克,它的計劃是到2018年開出300家店,還要謀求美國市場。
喜茶和因味茶,正好代表了中國新茶飲中地派與天派兩股力量:一個出身草根,拼命找出路活下去;一個精英創業,強資源加持,怎么看骨子里都不乏優越感。
過去5年里,喜茶所代表的奶茶業主動升級,追求時尚與逼格,開始往左走;因味茶所代表的傳統中國茶業勉力變革,希望被年輕人所接納,開始往右走。
終于,在“新茶飲”的奇點上,二者相遇,一場有關新茶飲的大爆炸開始醞釀。
2
新茶飲風口當立。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評論稱,在科技初創公司市場降溫且前景不明朗之際,那些曾經尋求投資中國版優步的風險投資者,瞄向了具有強勁收入和清晰盈利路徑的“中國版星巴克”。
剛過去的餐飲風口讓投資人們發現,這是個重模式,經營效率偏低,產品線、供應鏈較為復雜,“三高一低”(房租、人工、物料成本高,利潤低)壓的餐飲人喘不過氣。茶飲的模式則可以快速復制,不僅可以全天候營業,坪效、人效也遠高于餐飲。
更重要的是,在茶飲這個行業還沒有出現一個絕對的領導者。而咖啡行業,顯然,有個星巴克。
據《咖門》了解,繼喜茶、因味茶獲得融資后,還有幾個新茶飲品牌,也都進入了資本方視野,預計今年下半年將陸續有融資消息放出。
鄭州的荼啡茶、長沙的茶顏悅色、上海的茶香書香(已停業),以及廣深地區的813、奈雪的茶、本宮的茶,都在各自的區域市場上深耕多年,伺機而出。
而一些傳統茶企,比如上市公司深寶茶葉旗下的Teabank,以及大益茶推出的大益茶庭,星巴克在去年推出的Teavana,都加入到新茶飲的排位賽中;跨界新茶飲的品牌也成為一種常態,比如新元素餐廳旗下的vital tea,呷哺呷哺火鍋推出的湊湊火鍋+茶飲等,讓這個新品類,顯得格外的擁擠而熱鬧。
3
除去資本層面,新茶飲的火熱,很大程度上源于年輕消費者消費觀的變化。
而所謂新茶飲,主要是圍繞具有消費能力的年輕客群,提供時尚簡單、健康優質的體驗。
從產品上說,新茶飲產品,比如水果茶、冷萃茶、花果拼配茶,采用的都是茶葉現萃,而奶蓋茶也開始使用鮮奶而非奶精調制。
跟傳統茶比,它形態更豐富,顏值更高更時尚,口味更多元;跟奶茶比,新茶飲則是更加講求天然和健康,以及更高級的消費體驗。
新茶飲十分強調空間體驗。
比如嫩綠茶,就是國內將空間體驗和時尚茶飲結合起來的先鋒。廖韋佳在西雅圖生活了11年,這個在成渝市場上頗受矚目的品牌,所有的店面空間設計均由海外設計師來完成。其位于洪崖洞的第一家門店,則來自星巴克國際視野開發師的手筆。
因味茶收購嫩綠后,很好地吸納了它出色的空間設計力。
作為起源于檔口店的喜茶,也敏銳嗅到了空間體驗的重要性。作為后來者,無論從自媒體的插畫風格,還是門店簡約設計上,聶云宸為喜茶注入了更受年輕人歡迎的北歐風格。
這讓中國新茶飲在同一維度上,有了與以星巴克為代表的咖啡館抗衡的基礎——在傳統意義上,后者往往代表著更為精致和高級的體驗。
因味茶在選址上,一般都會選擇核心區位的核心位置,在杭州甚至把門店開在星巴克臻選店對面;而喜茶,在深圳則直接把店面開到了Prada的旁邊——以前那里是知名咖啡連鎖品牌Costa的位置。
4
茶行業一直有“七萬茶企不敵一家立頓”的說法。中國茶的山頭文化,讓茶葉的標準化幾乎成為妄想。
但新茶飲的產品作為飲品,則可以高度標準化,其品牌也具有天然普世性。
標準化的實現,讓蓄勢待發的新茶飲,有了成為大品牌甚至國際品牌的可能,這也是資本的興趣點之一。
中國茶,這個絕對的大品類,一旦實現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其展現出來的市場想象空間是令人驚嘆的。目前,資本加持的因味茶和喜茶,都在走出區域做全國化布局。
當然,在新茶飲的供給側上,需要進行的是一個更為宏大的變革。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好在它正在發生。
逅唐茶業是國內一家“新茶商”,為國內諸多知名新茶飲品牌提供產品服務。其總經理韓剛表示,傳統茶商“渠道為王”,在紡錘形的供應體系上,經銷商有著絕對的話語權。但隨著禮品茶市場的崩塌,這種模式也正在式微。
新茶飲的崛起,某種程度上在倒逼茶飲供給側的改革。“茶商在新茶飲的鏈條上,不僅僅再是一個渠道商,而是綜合服務商。”韓剛說,除了要按照企業要求提供定制產品外,還會依靠供應商的敏銳嗅覺優勢,為企業提供新的茶飲產品和趨勢參考。
一些聰明的品牌,則早早開始布局自己的供應鏈。比如開出2600多家門店、制霸中部低價市場的蜜雪冰城,其抹茶冰淇淋常年只賣2元錢,還有一定的利潤空間,靠的正是上游茶山、茶廠等供應鏈布局的優勢。
5
來自奶茶的喜茶和源于傳統茶的因味茶,這兩大代表,誰會在這輪新茶飲軍備賽中勝出?
在中國,奶茶是一個貼著地皮成長起來的行業。這個行業高度競爭、壁壘很低,強調產品力,注重成本結構,關注消費者的口味變化,對市場變化反應極為敏感。
咖sir接觸到不少業內人士,都承認,產品好就是喜茶的底層代碼。當中國大多數的奶茶店還在用茶粉奶精勾兌的時候,聶云宸就開始在臺灣尋找適合的茶葉來拼配獨有口味。
喜茶至今大約有50家門店。聶云宸稱喜茶連鎖店單店月均營業額均破100萬。深圳歡樂海岸城門店,更是令人驚嘆地以90㎡創下150—170萬月營業額的坪效。
喜茶生意好的門店,每天要出售大概2000杯茶飲——以營業12小時來算,幾乎平均每分鐘要出品3杯,高峰期則是更多。吧臺可見的操作空間內,10人同時在崗,腳不移手不停。
即便如此,排長隊買喜茶的現象仍從珠三角一路延續到長三角。今年2月,喜茶在上海開出第一家門店,上海的消費者平均要排3個小時的長隊才能喝上一杯。
然而,喜茶也想要擺脫掉自己身上的奶茶標簽,而強調自己“新茶飲”的身份。
因味茶和嫩綠茶則是要將傳統中國茶進行現代化、年輕化的表達。這一脈絡上的茶飲品牌,講求逼格,注重細節和空間體驗,卻不免有曲高和寡之嫌。而且,為了空間體驗,也容易犧牲坪效。
6
除了供應鏈的變革,新茶飲面臨的另一個挑戰來自公司化進程。
作為一個新興品類,在公司化路徑上,很多企業還處在初級階段。盡管喜茶依靠著令人驚嘆的運籌帷幄,從一個小檔口做到新茶飲的標桿型品牌,但其公司組織力、系統管理能力,仍然難稱成熟。畢竟就在一兩年前,它還是一個叫“皇茶”的、開放加盟、山寨泛濫的檔口店。
而另一個知名品牌茶香書香,于今年初停業的原因,竟是最基礎的股權結構問題,其創始團隊在3年前便失去了話語權。
更多的新茶飲品牌,則從傳統的奶茶行業進化而來,在公司化管理上,仍然遺留著濃重的、野蠻生長的基因。而“加盟管控難”等歷史遺留問題,無疑也將成為其在新的茶飲賽道上的阻礙。
盈利模式的塑造,對一些品牌來說是另外一個難題。
有著麥當勞和京東背景的因味茶,把新茶飲的品類概念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在跨區域管理上,也為新茶飲行業做了表率。但追求高體驗帶來的高成本,在品牌規模化之前該如何解決,依然是個問號。事實上,空間效益、規模效益和經濟效益如何平衡,是橫亙在這個嶄新的、年輕的行業前面,共同的問號。
? ? ?本文轉載自經理人分享·粥八皮
? ? ?圖片來自于平臺素材庫(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