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聽過最大的謊言是什么?“壓歲錢媽媽給你保管,長大了還給你”。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疑惑:該給孩子多少零花錢?
孩子是大手大腳不夠花,還是有錢也不敢花?
為什么會是這樣?其實孩子缺失“財商”。
在美國,孩子3歲,父母就開始進行經濟意識教育。
在新加坡,1992年時沒參加儲蓄的中小學生已超53%。
在英國,從2011年,儲蓄和理財成為中小學的必修課。
美國把財商教育稱之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教育”,要求孩子從3歲開始能夠辨認錢幣,從6歲開始就應該具有“錢的意識”。不少發達國家的貴族學校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的財商,為他們創造高起點。有了錢,孩子才能獲得更多資源,擁有更多機會和選擇權。
連黃執中都說:“財富能增加你人生的選項,越早得到,就越早擁有更多的人生選擇。”早在十幾年前,臺灣就已討論過,將理財內容放進初中教材,作為初中生必學的課程之一,因為理財是未來公民應該具備的基礎知識。
財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父母們也應當引起重視,并從孩子的兒童時期就加以培養和引導。有個真實的例子,他,是一個商人的孩子。父母在他6歲時,就帶他看路邊的廣告牌猜品牌定價,16歲就給他開了股票的戶口,現在的他也經過商場的沉浮,但我們都不懷疑他的人生會開掛——因為大家對世界規律的認知,都是截然不同的。說真的,我覺得財商高的人,在奮斗上才真的走了捷徑。
你懂文字的秘密,你的文字就會更打動人心;你懂交際的規律,你當然擁有更多的朋友。財商是什么?一句話,你懂金錢的語言,你總讓自己站在離金錢最近的地方。
很多小孩現在都有零花錢,再小的小孩也有壓歲錢,且數額不小。這讓不少父母產生了擔憂,害怕孩子亂花錢,所以采取的辦法基本是“讓爸爸媽媽幫你保管吧”。這種方法簡單,也粗暴,切斷了兒童財商啟蒙的可能。
其實,在關于零花錢的問題上,父母可以與孩子約法三章:確立固定的零花錢標準,按周給到孩子由他自己保管;周末父母和孩子一起核對賬目,孩子的支出合理則考慮適當提高零花錢標準;約定每周拿零花錢的20%用作儲蓄等。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孩子從小養成量入為出的理財意識,也能鍛煉孩子消費時做長遠考慮和規劃的能力,還能養成定期儲蓄的習慣。一舉多得,讓孩子終身受益。
對于更大的孩子,壓歲錢更需要適度放權,同時監督。下圖就是美國孩子的存錢罐,存錢也也分類。可以分配成消費、投資、消耗、公益四部分,讓他在筆記本上寫下自己的想法。
可以給孩子辦一張自己的銀行卡,等到稍大一點交給他,告知一部分壓歲錢當做應急費用,會極大增加孩子的支配責任心;甚至可以設一個“夢想基金”,鼓勵孩子堅持存幾年壓歲錢,實現一個夢,去境外旅行一類。
這些方式,都是在教會孩子管理金錢,訓練自己的財商。提到財商,中國人普遍覺得離自己很遙遠,覺得作為平民階層不需要“理財”。提到財商,很多父母普遍的想法就是“錢離你還很遠,好好學習就好了,這不是你該操的心?!碧岬截斏?,甚至會有人嗤之以鼻,“幾個壓歲錢還要打理,買幾件衣服就沒了,這社會掉錢眼了。”我們回避和孩子一起面對金錢問題,是因為:財商這一課,很多父母自己都沒及格;用專業態度處理經濟,很多父母自己也很陌生。
孩子的壓歲錢怎么處理,看上去是小事,類似的小事很多:怎么跟孩子解釋ATM機里會出錢;怎么解釋在小店和五星酒店吃同一個冰激凌價格不一;怎么解釋“工作能賺錢,賺錢為了什么”……它們都是小事,但它們都考驗著父母的智慧。
“雖說不一定要把最頂尖的教育給他,但我希望,只要他想,只要他能,作為父母,我都不會因為錢的問題而阻斷了他求學的道路?!闭f這句話的媽媽從懷孕初期就開始計劃孩子的教育基金。
就算按年化9%的收益計算,10年后這位媽媽的賬上將有387028元資產,20年后資產更是將達到1335773元。除了強制儲蓄的好處,定投的“復利效果”更是驚人,最終帶來財富奇跡。通過定投,這位媽媽基本解決了教育基金的問題,分散了養育的壓力,還提前為孩子存出了一個可預見的未來。諸葛理財的月增寶,月月加息,復利計算,起始年化6.2%每月增加0.8%,可增至13%,如果想為孩子儲備教育基金,那么這個產品是極好的選擇,靈活性+高息復利,理財首選。
為什么我會覺得財商很重要?因為金錢跟尊嚴息息相關。管理財務就是管理欲望,學會不做一個拜金主義者,但也不要做一個花錢無能的人。從這個意義來說,財商不行,智商都救不了。
諸葛理財說,財商的教育,遠不止于教會孩子賺錢,而是教會孩子一整套不同的價值體系。他會懂得金錢的來由和去向,覺得錢沒有那么神秘,也就大大減少了對它的緊張感,感到安全;知道錢來之不易,他會理性掌握儲蓄和享樂的比例,既不會因為暫時短缺成葛朗臺,也不會因為突然暴發胡亂花錢;他懂得金錢的語言,在進入真正的社會時,有本能的資源意識和信息敏感度,會更自如。
在情商和智商之外,被我們遠遠忽視的財商,才決定了孩子一生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