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魯迅其實一直感覺都還好,雖然貌似很多的文章中對他的爭議都很大。
我記得少年閏土,那青春的憨實的少年,月光下的西瓜田,身手矯健。
我記得祥林嫂,悲劇的生活,更加悲劇的是把自己的生活生生榨成了別人生活的下飯菜。
我記得阿Q,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卻也難以掩蓋精神勝利法在今年今時今地依然風靡。
因著這許多提及姓名就顯示畫面的人物,對魯迅先生,無論何時提起,我總是會想到那么一副嚴肅的面孔,讓人不由生敬。
也因著這份敬意,前幾年語文課本中全面下架魯迅先生作品時,我很是不以為然的——我們看了那么多,也沒見長歪了啊。
可是這次的《故事新編》,看的心中很不是滋味,卻也明白了,為什么語文課本中會要求下架魯迅先生的作品。
這是一位:俯首甘為孺子牛,滿腔熱血為國家的愛國人士。
一心想要醫治國人,放下了手術刀,拿起了筆和紙,用著尖酸刻薄的字眼,期盼有心之人能夠深受觸動改了去。
偏生滿腔愛國熱血,通過了一張刀子嘴出來,硬是讓人歡喜不得。
刀子嘴,最害人!
曾經有過一篇文章:多少好心壞在一張嘴上。文章中提到作者的母親,從早到晚操持家務,整頓一日三餐,照顧家人孩子,不可謂不辛苦。偏偏家里沒有人領情,人人都不喜歡她。這位母親自己也很委屈,我做了那么多,為什么你們都不領情呢?壞就壞在她的一張嘴上。
辛辛苦苦煮好了飯,一邊招呼家人吃飯,一面責怪沒有人幫忙。真的來幫忙了,又責怪做的不好沒有洗手,最后一句你放下還是我來吧,讓幫忙的人里外不是人,白辛苦一場不落好,唯一一點感激的心思也被磨沒了,日積月累,不但做了很多沒人領情,還會讓接受的人心生不滿,甚至怨懟。
魯迅先生,就讓我感覺是在做這樣的事情。
沒有人會懷疑魯迅先生的愛國心,但是路有千千條,魯迅先生偏生選了最讓人心生不滿的一種。文辭之間,冷嘲熱諷,犀利傷人,以古諷今,辛辣尖酸。看了讓人不喜,不喜歡的東西,不管對錯,人會要先想辦法證明這是錯的了。
不是為了事情本身的對錯而爭對錯,只是為了不滿而必須讓它錯。關注的重點,是問題,還是對錯?文章的本心又變成了什么?
到底是想借文章,來喚醒大眾的愛國熱忱,還是只是發泄自己的不滿?
若只是吐槽、抱怨,人人都會,只有帶著解決方案的抱怨,才真的能讓人接受。
若是都沒有,最起碼心平氣和好好說,如果說的話讓人聽不下去,誰會走心呢?
萬萬不要刀子嘴,沒有人喜歡一直被批判的,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