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道》這部劇中,男主丁元英要送給女主芮小丹一個禮物,也就是在貧困縣中的貧困村打造一個神話。而這個禮物的本質就是要引起社會對于弱者得救之道的大討論。劇中有神話,劇外也有,因為在劇外同樣引起了我們關于文化屬性的討論。這正是這部電視劇好的地方,因為它從更高維度破解了文化密碼,啟迪了人的覺悟,震撼人的靈魂。
我不想將思考停留在,說是要成為強者,只需要遵從強者文化,然后按照規律辦事即可的層面。因為如果這部劇僅僅是震撼一下我們的靈魂,但卻沒有引起我們行動上的變化,也就是文化屬性一點都沒有改變,那一切看似高明的討論都是白搭,因為過不了多久,各自就會各回各家,各找各媽,走回自己的老路。就像劇中元英說的那樣,這都是文化屬性決定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精準一點,基于文化屬性的討論應該進行延伸,就是要討論如何改變自己的文化屬性。上一篇讀后感中,我已經提到了在做事時,找到并梳理清背后的規律,然后按照這個規律辦事就相對更容易成功。這里面有人性的規律,有客觀經濟規律,更有事物發展規律。而人性的規律,涉及到人性學,經濟規律涉及到經濟學,事物發展規律可能又要涉及到哲學的內容。
可能有些人一看到規律背后涉及這么多學科,馬上會抱怨,這么多,好復雜啊,學起來肯定要花費很長時間。然后就被困難嚇住止步不前了,最終,還是選擇去刷抖音,因為輕松無門檻,毫無負擔和壓力。如果是這樣,那就又掉進了弱勢文化的“陷阱”。
近年來,互聯網比較流行“思維模型”,“認知提升”以及“多元思維”這些詞,在我看來這些詞都是對事物發展規律的進一步抽象,多元說的是多維度,多學科的意思,真正玩轉這幾個詞的還真正沒有幾個。其實這也正應證了社會學中的正態分布和二八原則,精英只屬于那少數的20%。而查理?芒格,混沌大學創始人李善友,吳軍,成甲,就是為數不多人中的幾個。他們都清楚的知道,弱者和強者之間的差異,財富方面只是一種表象,而背后的本質是認知差異,其實這個跟文化屬性是一個意思。
如果在網上搜如何改變文化屬性你可能根本找不到答案,但如果要搜如何提升認知水平,就會找到很多答案和很多書。既然文化屬性和認知基本是一個意思,而且已經很多人了解到了強弱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認知差異,那為什么那么多弱者還是弱者呢,因為他們只是知道了,以為自己知道了就似乎比別人高明了許多,并沒有學為所用。
因為提升認知,并長時間的堅持學為所用,是需要吃苦的,是需要做大多數人不愿意做的事的,是孤獨的。有位道友用邏輯推理的方式推導如何成功,就是做到與普羅大眾不一樣(正面積極的不一樣)。而如何做,就是從兩個方面入手,堅持+動腦。而這兩個方面都是反人性的,都是少數人能夠長時間做下來的,所以成功者一直是少數。
天道中有句臺詞,“強勢文化在武學上被稱為“秘笈”,而弱勢文化由于易學、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種”。弱勢文化門檻極低,容易得到,而強勢文化卻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勤學勤思勤練才可以得到的。從佛學角度看,花費長時間和大量的精力,勤學苦練,這其實就是在修行。而真正能夠堅持修行的又有幾個呢,所以強者一直都是少數的,精英階層也是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