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誤會,我想講的不是一款“刷屏級”的App,比如抖音。
而是一個目前沒什么名氣的內容聚合平臺,它的名字叫“刷屏”,百科里說它的上線時間是2018年4月11日,前身是“微見”。它的賣點非常直接:能夠看到名人的微信朋友圈。
哪些名人呢?首批入駐的以內容行業的KOL為主,例如小馬宋,羅輯思維的CEO脫不花,以及我知道這款App的原因:本科的時候選修的老師——魏武揮。此外還包含一些科技,財經,創投,區塊鏈,樂活,文娛和時尚領域的大中小KOL和自媒體。雖然目前沒有金字塔最頂端的互聯網大佬入圈,但整體而言KOL(在這款App內統一稱之為PRO)的咖位基本和App的定位符合。再說,萬一某天能在里面看到Pony馬和Jack馬的朋友圈呢?細思恐極。
一、核心賣點
展開來說這款App的核心賣點,引用知乎用戶@Jason Jia對于的評價:
刷屏的邏輯有三:
一彌補機器分發信息的缺陷。刷屏APP通過同步大V、行業PRO的朋友圈、微博,獲取由大V的推薦信息,借助精英視角,為內容把關,提供給普通用戶高質量的內容信息;
二提升信息檢索的效率。刷屏APP是一個內容的RSS,在海量的信息資源中,快速聚合每日精選和每日刷屏信息,擺脫技術推薦的不加遴選,而透過豐富的資訊,抓取最有價值的信息內容。
三是突破信息繭房的束縛。刷屏APP支持用戶訂閱PRO,但內容呈現由PRO決定,用戶沒有舒適的舒適的信息繭房可以待,也不會因此陷入坐井觀天的窘境。
簡而言之,三個核心痛點:
今日頭條太Low,不適合我們這種高貴冷艷的高級互聯網民工。
今日頭條太雜,全是垃圾營銷廣告和聳人聽聞的干尸超自然現象,浪費時間。
今日頭條太單一,看久了它老給我推薦女明星的八卦和廣場舞風云。
結論:今日頭條辣雞,我要看刷屏App。(此條五毛)
關于這款App的目標用戶,再次簡而言之:
圈內從業者
企業公關
媒體從業者
吃瓜群眾
這款App從賣點到受眾,從一開始就很明確。雖然不可能廣泛地收割不同層次的用戶,但切實解決了自己目標用戶的痛點,又噱頭十足。
所以我感覺它能火,這是我寫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之一。
萬一火了,我能以一個先知的身份沾沾自喜一番,或者某天刷屏的PR員工看到我這篇文章會大發慈悲給我結了我五毛的廣告費用,在此先謝過了。
接下來回歸正題,從裂變埋點的角度拆解一下這款App,以期對自己的業務有所裨益。
二、ASO
App Store下刷屏App的界面如下。
從ASO的角度看,副標題和介紹語能壓中的關鍵詞并不多,“名人”,“朋友圈”,“頭條”算是幾個還算不錯的詞。
查詢了一下這款APP的ASO情況,果然沒啥意外:排名前三的詞只有三個,還都沒啥用;前十的詞有25個,也沒有太多有價值的關鍵詞,唯一一個過了4605基準線的詞叫“積目”,也不知道是個什么意思(后來查證是一款人氣不高的社交類App)
另外有個疑問:霍比特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
但是單從賣點提煉的角度來講,這個標題起得真心不錯。
【標題】刷屏——你 加不到 的 名人 朋友圈
【介紹語】頭條 那么多,刷屏 值得看!
看看這個用詞的水準……想起看“凱叔講故事”的創始人王凱談到:營銷策劃始終走在產品策劃之前。如果說一個產品是先出來了,它的核心賣點還需要大家在會議室里腦暴,那么它大概率會失敗。
深以為然。
三、無處不在的分享入口&直擊痛點的文案
1.首頁-發現
刷屏-刷微信,長見識
有價值有見識的內容都在這里
【點評】
與很多App把分享按鈕放置在最后一屏(通常是“個人”屏)里不同,刷屏App在第一屏就設置了“推薦App”的分享按鈕。
文案很有針對性。“刷微信”給人一種“浪費時間”的暗示,刷微信,還能長見識?那就很奇妙了!“輕松學”和“玩中學”的訴求是當下知識付費的關鍵詞,深耕,努力,堅持都太難。
戳中了這個點,再加上解釋“有價值有見識的內容都在這里”,令人打開的欲望很高。
2.個人頁-全部PRO-搜索按鈕旁
不用加好友,你也能第一時間看到大咖“朋友圈”!
徐小平、脫不花、吳聲……他們會成為你的秘書。
【點評】
赤裸裸地吸引,賣點先行!
文案用幾個有代表性的KOL名字背書,沒有什么問題,不過,這個“秘書”作何理解?指專門幫你整合信息發朋友圈給你看的人嗎?略有些不知所云。
3.首頁-刷屏
這些內容在大咖的朋友圈里刷過屏
看各行各業大咖怎么談論,吃飯的時候才有談資。
【點評】
開始有場景化的描述了,吃飯時候的談資確實是目標用戶“吃瓜群眾”們所急切需要的,而且內容是從大咖的“朋友圈”(相對私密又權威)的渠道傳出來的,同時具有了可信,新奇和獵奇的優勢。
4.其他
此外,這款App提供給用戶點擊分享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幾乎每一個頁面都可以分享。
這是分享魏武輝老師的一條內容為“嗯”的朋友圈。
這是分享某一個你關注的PRO的個人頁面。
這是分享一個競選PRO面對面交流的活動。
對于分享用戶而言,閱讀的任何時刻他都只要點擊始終在右上角的“分享”按鈕就可以分享喜歡的內容,體驗非常爽。
對于收到分享的用戶而言,每一個鏈接的文案都經過細致的打磨,抓住了目標用戶的痛點需求和心理,讓人打開的欲望非常強烈。
搭配和App體驗相差無幾的小程序,公眾號和H5頁面作為落地頁,整個分享的系統非常之完整,好用。
四、不可或缺的“分享有獎”
“分享有獎”是非常典型而樸素的“老帶新”的裂變模式。作為一款有優質內容的付費產品,這種模式就很合適。
此外,刷屏App在這樸素的套路中還有一些很亮的小細節。
分享有獎的邏輯是:朋友通過你的分享卡掃碼訂閱這個PRO的朋友圈,那么他只用支付一半的價格(后查證是5%~50%的隨機折扣),而你會得到一半的返現(查證是隨機金額的獎勵金)。
配上了相當明確的文案和指示,并且在當前頁面就展示了鼓勵金收入以持續刺激用戶的分享意愿。
【這里有一個文字游戲的坑】
因為刷屏App的訂閱是按月計費的,每月10~50元不等(也有一些是免費的。)邀請好友之后專欄訂閱費用究竟是當月減半,還是永久減半呢?這個倒是不好說。
【有一個改進點】
在訂閱卡生成的頁面2,沒有任何按鈕讓用戶分享。長按也不起作用,不能保存也不能識別二維碼,這個可能是產品經理的疏漏了。
【注】
查證后的分享規則我不太喜歡,而且確實在這個頁面的交代不夠真誠明白。
五、有新意的小設計——“敲門碼”
App除了對接內容消費者,內容生產者KOL們是更重要的用戶。“敲門碼”是平臺提供給KOL自身的一個代碼,官方的解釋是:
敲門碼是由PRO設置并生成的四位阿拉伯數字,同時也由PRO自主選擇發給特定受邀用戶。
另外,在產品的Q&A中有以下補充介紹:
一個敲門碼只能使用50次,超過使用次數后,如果PRO需要繼續邀請特定用戶,則需要重新生成。具體的玩法,等試試申請入駐之后再研究下。
如果給了KOL售賣或者贈送給用戶的自由定價權,而不需要通過平臺結算,這個設計很有意思,但不知平臺的利益考慮在哪里。
另外還有一個點,當你訂閱一個PRO的專欄(朋友圈)的時候,路徑是:
這個玩法在“知識星球”中見過。目的是引導用戶在訂閱的時候先做一次分享操作,在微信鏈接中去訂閱,達成一帶一(私聊)或一帶多(群聊)的效果。
這個操作不算太重,可以借鑒到很多產品中作為一個裂變的方法。
雖然我經常是發在“只有我一個人的群里面”,可是我估摸著絕大多數人并不會get這種奇技淫巧。
六、可愛的小細節——下拉彈一句話
在你的訂閱界面,當用戶做“下拉刷新”操作的時候,會生成一句隨機的話。
我摘錄了其中一些有趣的:
現在整個東三省也就只有海南好一點。對某事物保持關注有兩個重點:一是有興趣,二是不大買得起。想象力在詩歌中是橋梁,在愛情中是森林。記得給領導一個臺階下,他不下來你是沒法上去的。相遇總是措手不及而分離確實蓄謀已久。……
挺喜歡這個小細節的。
李外,目前想專注做用戶增長。
微信348841477,歡迎討論。
另外,有一份我搜集的運營資料包(包含內部報告,書籍和模板,復盤等)要送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