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槳小嗯
全文2705字,閱讀2分鐘
有的電影,看不懂,但又覺得好,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刷。《太陽照常升起》,可能就是這樣的電影。看第一遍,不懂;第二遍,更不懂;第三遍,似乎懂了,又似乎沒懂……無論看多少遍,似乎都看不懂,但又百看不厭。
海明威的“冰山理論”說,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大約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作家寫作時,應該只給讀者展示作品的八分之一,另外的八分之七,需要讀者自己尋找。
姜文導演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就像運用了“冰山理論”,影片只給觀眾展示八分之一的表面,另外八分之七,一點也未透露給觀眾。
有網友評論說,電影《太陽照常升起》是一部魔幻現實主義作品。但連續刷了兩遍后,我覺得它更像一部象征主義作品。影片里面的“娜塔莎”、“阿遼沙”、“鵝卵石”、“梭羅河”、“槍聲”、“笑聲”、“火”等反復出現,貫穿電影始終。影片情節簡單,但主題難尋。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看完這部電影,覺得好,但又看不懂的原因。
姜文導演像是把電影的主題轉移到了具象符號上,用隱喻的方式表達出來。要看懂這部電影,恐怕必須得知道“娜塔莎”、“阿遼沙”、“鵝卵石”、“梭羅河”等在當時時代背景下的象征意義。
1、“阿遼沙”、“娜塔莎”
在百度上搜索“阿遼沙”、“娜塔莎”,度娘顯示其屬于俄羅斯人名。“阿遼沙”是男名,“娜塔莎”是女名。1958年冬天,女主去找男主。一位蘇聯老太太告訴她:“娜塔莎和阿遼沙永遠相伴,死在了中國邊境,死得很突然。他們很不幸,但這更是你的不幸,因為你懷了阿遼沙的孩子。”
看第一遍的時候,我不敢相信女主的丈夫出軌,拋棄了她。直到看第二遍,刷到老太太的這句臺詞,才確定,原來女主的丈夫在外地的那些年喜歡上了別的女人,背叛了女主。
有一次,兒子問女主:“我爸長什么樣?”
女主:“最可愛的人,但不是他,是那支隊伍。”
兒子:“我爸是志愿軍?”
女主:“叫阿遼沙,他不是蘇聯人。”
“不是蘇聯人”、“他是中國人,叫李不空”。這些信息可以證明女主的丈夫是位軍人,他可能在外執行任務時喜歡上了一位蘇聯女人,也可能喜歡上了另一個中國女人。
叔叔跟李東方說:“你爸走后的第二年,你爺爺就被敵人打死了。你爸不是烈士,但你爺爺是。”
可見,李不空應該沒有為國捐軀。他可能死了,也可能沒死。
2、梭羅河
“瘋媽”消失后,影片進入了第二章,1976年夏天,中國東部。梁老師邊彈邊唱《美麗的梭羅河》。這首歌是印度尼西亞民歌,二戰后傳入中國,并且非常流行。
一戰后,美國國內青年意志消沉,失去了信仰,整體比較頹廢。美國作家海明威特意寫了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描述一戰后美國“迷惘的一代”的生活和意識狀況。1976年,對于中國也是很特別的一年。電影《太陽照常升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中國青年的意識狀態和生活狀況。和一戰后的美國青年一樣,1976年的中國青年,也有些迷惘。
3、“鵝卵石”
“瘋媽”在村口的大樹下刨出了很多鵝卵石,她把它們背到樹林里,堆了個房子。房子里面擺上蠟燭,李不空和自己的照片,還有家里被她摔碎的東西。
影片處理得最精彩的片段是,有一天李東方發現了“瘋媽”堆的鵝卵石房子,他在里面每打一個噴嚏,房子里面完好無缺的東西就“原形畢露”,立馬碎一地。
這些碎東西代表著“瘋媽”愛情的破裂,也寄托了她對丈夫的思念。盡管,她摳掉了合照里丈夫的臉,燒毀了丈夫和情婦的通信,但終歸還是念舊的。她希望有朝一日,丈夫能回來,或者,他還活著。
不然,她不會回到丈夫的老家,從1958年一直呆到1976年,整整18年,她既恨他,又掛念他。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瘋媽”從村口大樹上掉下后,偶爾在房頂念這首詩,反復念“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明知丈夫已經拋棄了她,不會再回來了。可是,她還是來到他的老家,在空蕩蕩的南部,把兒子撫養長大,等他回來。
“瘋媽”,展現了一個女性對愛情的忠貞,一個母親對孩子的責任,以及對生活,對命運的不屈服。她瘋,但是偉大。
唐雨林發現鵝卵石房子的時候,像在有幼鳥的鳥窩下做記號一樣,在鵝卵石門口扔了一個“不能開槍”的架子。“不打母鳥,不打搞對象的野雞。”這是他的原則。
不知道影片為什么要用鵝卵石,直到現在也不明白,鵝卵石在電影《太陽照常升起》里到底寓意著什么。“瘋媽”的故鄉?還是“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的愛情?
4、火
火在影片中共出現了兩次,一次是“瘋媽”燒信,一次是電影結尾,火燒著一塊大布,從唐雨林和老婆的蘇聯篝火晏中飄到火車上空。“瘋媽”望著車窗外火紅的布,一不留神生下了兒子。
“燒信”代表毀滅,“火紅的布”則象征著新生。“瘋媽”在鐵軌上找到了兒子,她朝著冉冉升起的太陽,大聲喊:“阿遼沙,別害怕!火車在上面停下了,他一笑天就亮了。”
“阿遼沙,別害怕……”
最激動的時刻,她還是想起了丈夫。
5、笑聲
仔細觀看,不難發現,“瘋媽”其實沒怎么笑。笑聲出現次數最多的是電影第二章和第四章。第二章,林大夫很夸張地笑過兩次。一次是她向老梁表白時,一次是老梁請她和唐雨林吃飯時。她的笑聲回蕩在唐雨林的屋子里,夸張又大聲,讓人聽了很不舒服。
第四章,唐妻和“瘋媽”騎著駱駝行走在中國西部。唐妻一路上有說有笑地跟“瘋媽”講自己和丈夫通信的事。笑聲回蕩在整個沙漠里,透徹、刺耳又響亮,聽著也很不舒服。“瘋媽”一路上,沒說一句話。
6、槍聲和陌生
“陌生”這個詞在影片中共出現了三次,第一次是梁老師被誤認為“流氓”,摔斷了腿。唐雨林攙著他在學校里逛,當聽到辦公室里傳出的歌聲時,他說了句“陌生”。第二天,他吊死在了校門口。按理說,他的檢討已經燒毀了,為什么還要死呢?
“陌生”第二次出現,是1976年秋天,唐雨林被下放到南部。剛進村,他就說:“陌生”。一個陌生人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不會說“陌生”。只有本地人出去后回來,面對著多年未見的故鄉,才會感嘆:“陌生”。
后來,唐妻嘲諷唐雨林:“你說得對,這地方,陌生。”
可見,南部其實就是唐雨林的老家,至于他是不是“瘋媽”的丈夫,李東方的爸,李不空,電影并沒有詳細交待。如果是,那這部電影真的就太悲劇了。父親出軌找了新歡,兒子睡了父親的新歡,被父親一槍打死。這樣的劇情,是否有些俗套?
唐雨林被下放后,整天帶著一群猴孩兒打獵。每次打獵前,他會吹號,像之前吹號引林大夫進家一樣。槍聲,貫穿了影片的第三章,像一個出口一樣,讓人們壓抑的心臟得到釋放。
總結
目前,從本片中發現的線索就這么多。《太陽照常升起》是一部值得反復看,仔細斟酌的電影。影片大量運用隱喻,每一幕場景都“別有用心”,每一幀畫面都精益求精,每句臺詞都寓意深刻。該片豆瓣評分8.8,真的是,低估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