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代,所有人都在倡導學習,學習新的技能,不斷的升級迭代認知。
這是時代的要求,我們要不斷的成長成長再成長。
所以就有了很多了這方面的老師教你如何知識管理,如何管理時間,如何升級認知,如何提升工作技能,甚至教你如何搭訕…
太多了,已經舉了五個例子,沒有必要一一列舉了。
(注:可以到在行,分答,怒馬,赤兔…看一看就知道了。)
然而鋪墊了這么多,卻從沒發現一個關于教我們如果做學生的課程,難道是既然所有的課程都針對學生就沒必要有這個課程了?
李笑來老師在微信公眾號里面說到,他一生只有一個職業就是學生。
可見在學生已經成為職業的趨勢下,對學生本身的認知就非常重要。
簡單想想就知道了,這該是多么關鍵的問題。
從上幼兒園開始,多數人一直到大學畢業也沒認認真真的想想自己作為學生的原則問題。
一句話:我們該做什么樣的學生,以及怎樣去做學生。
這其中的區別就像我們常常在職場上看到的一句話:做正確的事和把事情做正確之間的差異是一樣的。
這句話里面有兩個重要的點:
一、我們該做什么樣的學生。
二、我們該怎樣去做學生。
下面分類闡述。
一、我們該做什么樣的學生。
既然說學生,對應的就是老師。
其實,站在老師的角度,哪些學生有機會,哪些沒機會基本是可以看清楚的。
最起碼在短期內能看得清楚。當然不乏后期突飛猛進,突胎換骨的存在,但畢竟這是少數,不在我們討論的范圍內。
因為我自身也教課的緣故,所以更能近距離觀察學生。
那么到底哪些學生有機會呢?
普遍看來就是學生有自我的,有獨立性的,有自主性的結果更好,不管是成績也好,還是在社會上所得到的回報也好。
通俗點講就是“自帶方向盤”和“發動機”的學生走的更遠。更厲害的學生還一個勁的“踩油門”。
你說這樣的學生沒有結果,還有王法嗎?還有天理嗎?
而也有一些學生,是被動的,就好像是你拿著鞭子在后面抽,他也不會動,你一打他一哼哼,而已。
由此可見,在“做什么樣的學生”這個事上還真是分不同級別的。
(這也是由于認知不同所帶來的巨大差異之一。)
既然有不同的級別,我們該樹立一個成為什么樣學生的目標吧。
首先是心態。
在說心態之前,記起在我小學的時候讀過一個故事。
故事很簡單,大意是一位旅行者拜訪一位在大森林生存的獵人。在這位旅行者經歷各種陰冷-饑餓-潮濕-疲倦后,在獵人的幫助下有了一個美好的記憶。
其中有一個對話摘抄如下:
天亮了,我對獵人說:“你真有辦法。要不是你,我一定要吃苦頭了。”
獵人微笑著說:“大森林里,你不能像個客人,得像個主人。只要肯動腦筋,一切東西都可以拿來用。”
這就是心態,一直以客人身份和心態怎么能像主人一樣活的從容和舒適?
學生也是,好多學生,不管是否成年,都有這個情況。
總以學生的身份和心態,怎么能去學的更好和更有成效呢?
更有甚者拿著學生的身份給自己找理由,對自己要求松弛,反證我是學生,學不好很正常嘛。
大家看吧,這反而阻礙了自己的進步。
這明明是打著進步的幌子,在行退步之實。結果也就是弄個心里安慰罷了。
其次是定位。
對學生來說一句話:真正的愛師就是超越老師。
不管他跟誰學,還是學的是什么?總要有一個意識,就是要超越老師。
在超越的過程中,就需要有創造力、個性和智慧。
不過,這太難了,但還是有學生能夠做得到超越老師。
孔子三千弟子,也才剛剛七十二賢人,但就是這七十二賢人也沒能超越孔子的存在。
能夠超越的也看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由此看來,能夠超越老師的學生也是“萬中無一的絕世好學生”。
看看外國,超越老師的學生的例子就多了些。
比如我們常常講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師徒關系,后者就超越了老師。
更有亞里士多德的這句千古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英文是Plato is dear to me, but dearer still is truth.
學生能超越老師是對老師的最高獎賞。
沒有一個超越老師志向的學生也是沒什么大的出息的。
能有這樣志向的學生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只有師徒這樣一代一代的不斷超越,才能形成科學和文化的不斷演化和進階,體現到進步二字之上。
二、我們該怎么樣去做學生?
在成長什么樣的學生的前提下,接下來就是怎樣去做學生。
怎么去做學生?就涉及到兩個問題:一、學什么;二、怎么學。
先說學什么。
現在老師的角度,有一句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因此,換到學生的角度,這句話就變成了:學人之魚,不如學人之漁。
這個類比非常簡單,卻是非常有用的。但它展示的還不夠。
這就引入了一個學習的原則:學老師的背后的東西,那才是最值錢,最寶貴的,遠比字面上的知識點用處大多了。
因為凡事具體的策略,方法,知識都是不同的時間點上特殊的應對方案。總是需要時間來沉淀成方法,策略。可是等他教你的時候時間點已經過去了,時機又是另一番模樣了。
但若是能抓住背后的核心,思想和原則就真正有用了。而且這些是不變的。
仿佛是小無相功一樣,即使遇到不同的招數,總能用它來催動運用。
舉例,學習一本書,書名叫《刻意練習》,我們不僅僅學習這本書說闡述的內容,原則。更關鍵的是學習作者寫出這本書時,能夠如何發現這個觀點并用什么方式來展現的思維歷程。
一句話總結:我們不僅學的是《刻意練習》內容,更關鍵的是學習作者如何寫出《刻意練習》。(注:向別人學習也是如此的套路,請自覺類比。)
這個能力才是真有價值的。
然而這確實是有點難度了,好多人連耐心把這本書讀完都有困難,別說學到書里面的知識點了,更別說思考作者如何寫出這本書了。
到這里不禁感嘆大師錢鐘書語言的犀利透徹了,錢老有一句:“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有時會比人和豬之間的差別還要大。”
學書本表面的知識是學習的第一層,本文暫先不闡述;學到書本作者的思維是學習的第二層;學到后就去用便是學習的第三層。
把學習比作一個人的話,那么,
第一層學習是人的身軀(包括肌膚、軀干、骨髓…不再列舉,可以按照醫學的角度進行細分)。
第二層學習是人的精神和靈魂。一個只有軀體的人,和行尸走肉沒有什么區別,差別就在于給他注入精神和靈魂,也便有了人的意義,有了人的創造力。
第三層學習是讓這個有精神和靈魂的人產生價值,有生產力。光有精神和靈魂是不行的,還需要物化,這樣才有存在的價值嘛。
一個字總結第三層就是:“用”;有機會就用,沒有機會創造機會也要用,用,用,用,重復用。
用是更高級的學,更深層次的學。
另外,在用的過程中,不斷琢磨如何用,甚至創造性的用,法無定法,只為結果更好,效率更高。
三者缺一不可。
通過這三層就把學什么說完了。
然后是怎么學。
首先一條原則是倒置學習。
先進入樹的內部,從樹干開始學,然后向上沿著它的脈絡到樹枝,到樹葉,向下到分別到個個樹根,再到每個樹根的觸角。
最后再站在樹的外部,看看樹的整體輪廓,有個總體的感覺。
這樣就把一本書給消化完畢了。
這就是所謂的“化功大法”
另外,記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從自己周圍的一切學習。轉換角度應用在自己周圍的一切。這便是從無字處讀書了。
社會是個宏大的學校,我們每個人都是其中的學生,希望有緣讀到本文這個位置的你能成一個好學生。
/end/
筆勝于劍——劃出一道閃電,要么擊中人心,要么絕塵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