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鏈接:豆瓣9.3,這檔原創節目治好了我的懶癌】
?
01
狄更斯在《雙城記》的開頭有這樣一段話: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明智的時代,也是愚昧的時代。”
我們生活的當下,或是碎片化信息漫天飛,或是生活節奏高速運轉,或是娛樂形式千萬種,或是心靈雞湯一碗接著一碗。
我們忙得暈頭轉向,我們變得急功近利,我們追求及時行樂,我們已經來不及靜下心來讀一本好書。
So what?那又怎樣。
近期一檔場景式讀書節目《一本好書》,由實力文化和騰訊視頻聯合出品,在滿足我們追求娛樂的同時,正好可以解決我們暢游精神世界的欲望。
對如今的綜藝節目來說,大多可以和資本制造明星劃上等號,《一本好書》則巧妙地渡過了資本這條渾河。
節目設置了360°沉浸式舞臺化場景,以舞臺戲劇、片段朗讀、影像圖文插播等手段,將書中的情節沖突、人物性格、優美語言呈現出來。
節目一共12期,還原12本經典文學作品,由趙立新、王勁松、王洛勇、潘虹等老戲骨作為書中主人公,進行自我獨白+舞臺劇重現+現場文化咖解讀。
正是這種三維一體的創新形式,《一本好書》強勢坐穩今年的文化綜藝頭把交椅。
?
02
?
總導演關正文說,詩書者氣自華,就是以更多倍的人生經驗,來看這個世界,與世界與自己相處。
于是,關正文略有私心地將自己很喜歡的《月亮和六便士》作為打頭陣的書目進行演繹。
這本書以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生平為素材,講述了一個平凡的證券經紀人斯特里克蘭德的一生。
為了追求繪畫夢想,他離家出走,過上了顛肺流離的生活。
直到去世之后,他的繪畫藝術才被世人認可。
書中關于“詩和遠方”的夢想和“一地雞毛”的現實的討論影響了好幾代人。
“月亮”是美好而遙遠的、可望不可即的夢想,“六便士”則是世俗又瑣碎的日常生活,它們各有各的價值。
是要“月亮”還是“六便士”?在于我們每個人的選擇。
趙立新飾演這本書的作者毛姆,黃維德則出演書中的主角畫家斯特里克蘭德。
話劇演員出身的趙立新,演技扎實,臺風穩健,仿佛天生就有一股作家的知性和感性。(關于趙立新,詳見咖爺最近的推送:真好,49歲才火的趙立新,一點也不油膩)
第一次挑戰舞臺劇的黃維德,臺詞冗長復雜,但是他堅持把臺詞全部默背下來。
“如果不能讓斯特里在我身體里完成重生后再把他帶給觀眾,那是一種褻瀆?!?/p>
在舞臺之外的“第二現場”,是一場小會客廳點評。
主持人陳曉楠和作家蔣方舟、學者朱大可對書籍作出解讀,探討它的現實意義。
蔣方舟說:
“人生最怕的是三個字:不甘心。你只有嘗試過哪怕一次,即使失敗了,你再去回到平庸的生活,去撿六便士的時候,你還是感覺到,至少我是看過月亮的?!?/p>
《萬歷十五年》里,王勁松扮演的老年萬歷皇帝,在定陵回顧自己的一生。
“那時候,我還是個孩子。一個生下來就得當皇上、就得背負著天下、就得是讓天下所有人都滿意的神一樣的孩子?!?/p>
然后,鏡頭一轉,回到了孩童時期的萬歷皇帝。
萬歷皇帝少年的時候,也曾想當一個好皇帝,按照祖先的標準讀遍了所有的經史子集。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在多高的位置上,就要承受多大的重量。
從出生起,他的命運就被安排好了,從衣食住行、學習交友、結婚生子無一例外。
但是其實我們忘記了,他也是一個“人”,他也有著普通人的七情六欲。
歷史上,萬歷十五年是平平淡淡的一年,可就是這樣的一年,看似平靜,但是其實指向了明朝之后的失敗。
舞臺劇對這本書的演繹,讓人對那段歷史有了更多的好奇心。
緊接著第三期,更是將“史上最難改編小說”《三體》搬上了熒屏。
節目著重選取了《三體》第二部的內容,原本高深晦澀的“硬科幻”,在舞臺上有了實打實的落地。
趙立新用第一人稱的視角飾演羅輯,在舞臺上串演浩瀚宇宙中我們只是滄海一粟的故事。
當羅輯強撐著完成了拯救地球的使命,三體人承諾撤退。趙立新在觀眾中間穿過,幾乎體力不支地癱倒在地,飽含熱淚凝望蒼穹。
這命懸一線的一幕,也足以讓不少非《三體》的書迷落淚。
03
《一本好書》開播三期以來,在豆瓣有高達9.3的評分,超過70%的觀眾打出5星。
為什么有如此高的評分?無外乎節目組抓住了這三點要素:
1,自有歷史以來,人類就習慣坐在篝火旁聽故事。
2,舞臺劇可以把文字變得更形象、更立體,易于大眾理解、吸收。
3,不同人有不同的視角,多元思想的探討、碰撞可以讓故事更深刻。
事實證明,能滋潤人心的東西從來不是小眾的,好的節目也從來不缺贊美。?
從追求純粹的《月亮和六便士》,到描寫明朝萬歷皇帝的《萬歷十五年》,再到恢宏浩渺的《三體》,《一本好書》呈現感動是多元化的。
在之后的節目里,我們還將看到《塵埃落定》《霍亂時期的愛情》《查令十字街84號》《未來簡史》等世界名著。
是的,都是傳世的經典之作!
《一本好書》的擇書標準就是,以全球各大圖書館、高校的推薦書單為參考,偏重最近四五十年對人類文明進程起到積極效果的圖書,再從中挑選適合大眾的。
節目籌備時期,制作團隊曾做過一次小小的調研:
詢問錄制現場的600位大學生觀眾,有誰讀過近年大熱的科幻小說《三體》,結果只有5人舉手;
問及《時間簡史》這本書,在場甚至沒有人看過。
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6本;
我國成年國民中,10.2%的國民年均閱讀10本及以上紙質圖書,近4成的成年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較少。
事實證明,國人的讀書情況確實亟需提高。
還好我們有了《一本好書》,節目通過更加新穎的方式呈現經典名著,讓年輕人對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作品產生興趣——這是一個快速、有效的閱讀過程。
如主持人陳曉楠在片尾所說:
“我們其實就是提一個頭,如果能引發你的興趣,我們特別鼓勵大家馬上找到這本書,從一個非常完整的角度,可能會有自己的一個思考。”
——不管是對人生價值的思考,還是對歷史現實的思考。
從《見字如面》到《朗讀者》,再到《一本好書》,我們的文化終于有了新的外貌。
在某種程度上,這些節目是將我們歲月中美好的東西放大了,讓我們對文字、文學甚至文化有一份尊重。
這份尊重正是我們需要的,也是我們欠缺的。
本文作者 |?藍曼卿?@文化咖孵化工場成員?
?本文由文化咖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投稿或合作事宜,請添加微信“文小咖”(ID:culture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