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臣曾國藩有言:“欲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要想做成一定的事業,既要靠個人的謀劃,也要靠天意的安排。前者,屬于人和,是變數。后者,屬于天時,是定數。
也就是說,不論在什么情況下,人和跟天意,都是“五五開”的。定數,無法影響全部的人生。唯有定數加上變數,才構成了人生的全部。
人生的全部,涉及到我們的“命數”。命數,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命格和氣數。命格,跟當事人自身有關,氣數,跟外部的運勢有關。
遇到問題的時候,很多人都推卸責任,認為是自己先天的命數不好造成的。事實上,先天的命數,只影響我們的生活一部分。
你的命數好不好,既要看先天的條件,也要看這3點。
第一點:對于環境的適應程度。
很喜歡這樣一個詞,和光同塵。意思是,跟身邊的一切人與物,順利地交融在一起,既不突出,也不排斥。
在單位,你看不慣某些同事的作風、習慣,還不喜歡單位的風氣,那你就會跟身邊人對著干。結果,不過是被身邊人打壓罷了。
現實、風氣便是如此,別人就有這樣的作風、習慣,哪怕你不滿意,特別厭惡,也改變不了什么。在現實面前,普通人顯得太渺小了。
對此,很多人會說,這都是環境不好導致的。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到哪都環境不好,難道你是破壞環境的那個人嗎?
當然了,這就是一句調侃,只為了說明一個道理:無論環境如何,我們都要調整自己的姿態,去適應環境,完全做到“和光同塵”。
經常怨天尤人的,是弱者。唯有跟環境相互交融的,才是強者。強者,最大的特點,就是懂得“順勢而行”。
第二點:對于人性的認知和掌握。
常言道:“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這世道、人心,可是無數人修行一輩子的大學問。對于世道、人心的認知程度,反映了當事人的心性,是否足夠通透、成熟。
總是認為人性本善,毫無防人之心,那小人就會害慘你。總是認為人性本惡,毫無容人之心,那你就很難在這個社會混下去。
這也不行,那也不對,怎么就如此矛盾呢?其實,這不是矛盾。人性,具有兩面性,一面是善意,一面是惡意,根源就是“自私”。
別人會為了一時的利益,而對你和藹可親,也會為了一時的損失,而對你喊打喊殺。這,不就是利益對于“自私”人性的影響嗎?
唯有看懂了人性,才能更好地掌握、駕馭人性。歷史上,所有赫赫有名的大人物,都是“駕馭人性”的強者。不僅駕馭自身的人性,還駕馭別人的人性。
試想,將“人”這個變數,做到了極致,那你不就等于完成了“人和”了嗎?
第三點:保身的能力,是否突出。
曾仕強教授說過,你要先懂得保全自己,才有機會去做事。如果連自己都沒有保全,中途就沒了,哪怕你再雄心壯志都沒有用。
何謂“保身”?就4個字,明哲保身。在現實中,不論遭遇什么,第一時間都要保全自己,然后再思考應對之策。
這一點,劉邦和劉備做得特別好。
漢高祖劉邦,每次遇到敵人的追殺,都第一時間逃出生天。在他看來,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所以他打敗了項羽,取得了勝利。
漢昭烈帝劉備,一生六起六落,哪怕中途連老婆和孩子都走丟了,他都不會輕言放棄,不僅逃命,還沿途聚攏人心,從草根人士,打拼到了蜀漢皇帝。
什么是真正的命數?能安全地活著,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就是最好的命數。正如司馬懿,隱忍、保命到了六七十歲,才奪取了魏國的大權。
如果你什么能力都不突出,那你不妨修煉“保身”的本事。明哲保身,才是最重要的。
寫到最后
先天的條件,不是我們可以決定的,也不是我們可以改變的,所以大談特談先天的條件,毫無意義。
我們所能把握的,其實是后天的條件,集中在這三點。
首先,對于環境的適應程度;其次,對于人性的認知和掌握;第三,是否有一定的保身能力。
環境的適應程度,影響到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對于人性的認知、掌握,決定了我們的事業上限;保身的能力,決定了我們是否活得長久。
有強大的環境適應能力,對于他人還有清晰的認知,懂得掌握人心,哪怕遇到了問題,也懂得明哲保身。如此,你就有可能笑到最后,成為最終的贏家。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