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新聞,程序員中的大神級人物,開發搜霸的主導者司徒正美先生36歲因頸椎病去世。在一般人的認知里,過勞與頸椎問題是元兇,原因在個人。但在我看來,這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基礎教育有所缺失。扼腕之余,聯想到社會上各種學生培訓風生水起、家長陪著趕場成為常態的今天,不要輸在起跑線上,考高分上名校成了很多家長的期望。但名校有限,能成為書法家、鋼琴家、行業明星的畢竟是少數。或者你的孩子智力超群成為如司徒大神一樣的學霸,但在未來人生路上各種險灘、意外似乎讓人無可避處。這些現有教育不能解決的問題,人們只能歸于命運。無奈之余,有識之士也許會作出更深層的思索,有沒有避開這些人生暗流險灘的方法,防患于未然?我們教育的著眼點與落腳點究竟在哪里?要回答這些問題,必須回歸教育的根本。
教育必須通過老師來完成。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按古人的說法,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對于授業與解惑,比較容易理解。現代教育分門別類,如循序漸進小學中學大學,則必有一技之長可以存生立業,是為授業。而在授業過程中破除各種疑問是謂解惑。但何謂傳道,很多人理解為傳播道理,這未嘗不可,但太過籠統。按古人的定義,一陰一陽之謂道。則傳道,實為體證與掌握陰陽運行的規律而致于平衡。因此,如何把陰、陽這種形而上籠統的概念落實在可見可證處,成為了問題的關鍵。而現有教育恰恰缺少了這一環。按一般人的理解,如何把德智體美勞整合成一個整體,是一個問題。
如何整合?按古人的觀點叫不二。如在練武的過程中自然會生出對經絡陰陽二氣的體認,即是中醫的知識范疇,為中醫;即是格物致知,為儒學。也就是說,在古人的教育里,雖然也有分門別類,但前提是作為整體性的存在,互相穿插認知。你練武是在學中醫,學中醫又反過來驗證練武中的體驗。你彈琴里有數理之學,學數理之學又可以參悟節奏。這樣才叫文理不分,文理不二。
因此在我看來,要破開文中開頭的死結,首要在于完善我們的教育,賦予教育新的使命。教育的責任之一在于暴露問題,發現問題。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去改變,去完善自我,消除心理、健康、認知等隱患,才能稱得上健康成長。古人講因材施教,講筑基。所謂因材施教,在于能清楚地認知到學生有什么,缺什么。如學生思維敏捷但體質弱,或好靜不好動,甚或更深層的遺傳方面的隱患,作為老師都應能有所照察。只有發現了問題,才能有針對性的去補不足。而這決不是流水線式教育所能做到的。
知道了問題所在,也即知道了目的與標準在哪里,然后一點點的去引導改變,直至于有了一個不偏不倚的樣子,包括身形、精氣神、思維方式等,即筑基。根深才能枝繁葉繁,樓高地基必須要牢。人生更是如此,只有從身與心兩方面去筑牢根基,人生之路才會平坦。但這恰是現有教育所缺乏的。古人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所立者,大道之根本,對陰陽之體認。然后再經過十年的修習,才能致于不惑。因此,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按古人的說法,達于四十方有無惑不解的能力。而我們目前的狀況是,現代教育偏重于專業技能培養,現有體系下老師所解之惑為專業之惑,而缺少對大道的體認,因此亦使授業成為技巧之學,通達者少。因此在我看來,文中開頭程序大神的悲劇非疾之殺,實為自殺而不知。其聰明,乃天生也。其頸椎問題,乃后天之身形放逸也。則所受教育,實為放大了天生聰明之性,而于后天好習慣之培育實則有限。如若少年時能筑牢根基,認知到身形端正之重要性,形神兼修之重要性,而能養成好習慣成好自然,則此事變或可避免,其聰明才智亦能在更大的時間跨度內發揮,對國家、對社會作出更多的貢獻。則程序大神之殤,亦為教育之殤,國之殤。
行文至此,在恢復傳統文化已成共識的今天,更感到她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日常時有家長問,內勁練字法又是練字又是打拳又是國學又是爬山,多且雜,到底想教什么?我把孩子送過來就是想寫好字,如想學武術、舞蹈會去專業的機構。所謂術業有專攻,有此問原本正常。但我要強調的是,正如前文所言,國學原本是不二之學,在寫字中本含正形正身之要求,而同于武學之要求;字之間架結構中本蘊陰陽變化之理,行筆之中自有精氣神之運,而自含中醫養生之至要。則寫字、習武、養生、國學實為不可分割之整體。然后于整體中各有側重,而有寫字、練拳、養生、國學之別。部分必須以整體為前提,此點不可不察。若失此,則練字必流于技巧之學,而失養生之效,更失大道之基。因此,內勁練字法所要傳授與訓練的,實是一套身與心全面發展的全體智訓練方法,寫字只是手段,寫好字只是這一過程的自然結果。通過一系列的訓練養成好習慣成好自然,達到身與心的健康成長才是我們的初衷。先圣有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教育應以大道之修為根本,知識與體智訓練并重,知識與體智訓練不二,于內為養性益命,認知自我;于外為傳承知識認知萬物。至此方為性命雙修、身心健康之學,是謂“大健康教育,全體智訓練”。若果真能行于此,悲劇或可不再重演,人生、事業順利無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