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完下面一個故事
公元前203年,楚漢相爭,韓信在滅了齊國之后,擁兵30萬。當時劉邦戰事吃緊,需要韓信救滎陽之圍,韓信卻派人帶口信,要求劉邦冊封他“假齊王”。劉邦氣得破口大罵:“他這說的是什么混帳話?!”陳平、張良站在劉邦身傍,忙各自暗踹他一腳,劉邦反應神速,立刻心領神會,接著卻說:“他小子真氣死我了。大丈夫要封就封真王!封什么假王?”(《史記·淮陰侯列傳》: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韓信所獲王爵封號,表面風光無限,但這種落井下石,要挾領導的做法,讓劉邦很不爽。
公元前202年,劉邦趁項羽無備,楚軍饑疲之際,對楚軍發動突然襲擊。同時約韓信從齊地出兵合圍楚軍,但韓信未如期南下。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楚軍反擊,劉邦大敗而歸。韓信不助劉邦一臂之力,那是自己老毛病又犯了,他等著劉邦繼續封賞呢,如果賞賜力度不對胃口,他就看楚漢相爭的哈哈笑。為調動韓信,劉邦聽從張良之謀,劃撥一大片地域賞給韓信作為封地。韓信得到封賞后,兵鋒直指楚軍側背,漢軍形成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退向垓下。垓下之戰后韓信被世人贊譽為“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王侯將相”一人全任(大將軍兼相國、齊王、楚王、淮陰侯),個人聲望達到頂峰。
但危難之間的劉邦被韓信再三脅迫追加封賞,不免心生芥蒂,動了防范之心,為后來冤殺韓信埋下伏筆。韓信功勞可謂第一,但功勞再大也要劉邦主動封賞才是,此為官場潛規則。韓信不懂官場之道,三番兩次趁人之危邀功,犯了大忌。果然,等西漢政權穩固后,劉邦以莫須有罪名,將韓信的楚王頭銜降為淮陰侯,軟禁于京城,后遭呂后毒手,一代名將含冤被害,不禁令人扼腕嘆息。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一脈相承,官場與職場文化互通,主動邀功不論是放到過去,還是擱到現在,職業風險照樣存在。嗯,看看韓信便知。雖然現在職場上不至于揮刀殺人,但被謀殺個人職業前途,是不是也算變相“殺人”?!職業經理人如果跟對一位開明老板,有業績后,老板自然會表示;如果在一位小氣老板手下打工,當有功不賞時,經理人當然也可以憑業績另尋高枝。但不論何種情況,最重要前提是,自己先付出才會有回報!因為就算另攀高枝,那也得有叫人心動不已的本事吧,可不付出,如何本事漸長?嗯,因果循環。
一句話,工資不是要出來的,而是干出來的,求職觀念和心態不改,財富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