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心得
1.“家長和孩子相處,家長的定位無非有三種:第一,家長將自己定位為孩子的父母、長輩、管理者、師長;第二。家長將自己定位為孩子的朋友;第三,家長將自己定位為孩子的學生。”
和孩子相處近五年,回想自己的定位,心里一直想著,希望著,朝著朋友的方向發展。可不知不覺中還是延續我父母對待我的方式,更多的是以一種管理者、師長的定位與孩子相處。
雖然讀了不少育兒書籍,內心深處還是認為,孩子還小,需要我的保護我的引導。從小的時候,我的想象力就被父母扼殺掉,他們給我灌輸的思想里,大都是“不可能”,“怎么可能”,于是我從小到大循規蹈矩地按部就班地生活,沒有想象力,更不用提創造力了。
讓我痛心的是,我不知不覺地延續父母的教育方式,漸漸地把自己兒子的想象力扼殺。雖然帶他閱讀不少繪本,但是我本身就是一個沒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人,如何培養出一個具有豐富想象力的孩子?
我就是鄭淵潔說的那個“深入寶山,空手而歸”的家長。孩子快五歲了,我還有機會彌補嗎?結果我不能掌控,至少我需要努力過,才不會遺憾。
2.“我們有時會想,假如能再重新活一遍,我一定接受教訓,我會怎么怎么活。其實,當你有了孩子,其實質就是您重新活了一遍。我們有時還會希望有擁有魔法的超人保護我們。其實,當你有了孩子,其實質就是您一分為二,您的另一半重新活了一遍,您就是那個有魔法的超人呵護自己的另一半,重走一遍人生路,多刺激,多激動人心的事,想想就會讓人潸然淚下。我們有什么理由不讓令自己重活一遍的那個孩子幸福健康成長,在人生的路上與人為善,出類拔萃,大展宏圖?”
這段話我經常讀,因為這段話說到我心坎里去了,讀著讀著就潸然淚下。回顧三十多年來的人生,真的就感覺到,自從有了兒子竣,我的人生就似乎重新活了一遍。
因為有了他,我體驗為人父母的感受,知道作為父母的不易,間接地讓我從內心里真正理解諒解父母。也因為閱讀育兒書籍,記憶帶我回到孩童時期,慢慢地治愈了原生家庭帶給我的傷痛。
我想給予我孩子我不曾得到的一切,無條件的愛,自由自在的童年,同時挖掘他的興趣愛好,啟動他的內驅力,我是那么地篤信,他就像我手中彎弓的箭,會飛向我永遠到不了的遠方。
3.“如果沒有想象力和好奇心,你的知識再豐富,也不能進行創造發明,你只能從事的這個領域的最后一個權威打一輩子工,當一輩子奴隸,只能重復前人的知識。”
我想這句話很好的解釋了我的一個疑問:為什么我如此平凡普通?因為我沒有豐富的想象力,這就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說出來不怕笑話,我至今依然覺得飛機能飛上天是不可思議的事,更不用說人類登上月球了。或許是因為從小到大,我被灌輸了許多的“不可能”,我太缺乏想象力,甚至許多連想都不敢想。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我還存有好奇心,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讓我有動力去閱讀大量書籍以便了解許多未知。再多的知識,也不過是一塊塊磚,要借助想象力,才能把它們構建成智慧之塔。這是我一直在努力踐行著的。
幸好我有個孩子,從今開始,激發他的想象力,借著他想象力的翅膀,通往我從未抵達的遠方,瀏覽從未見過的風景。
計劃實踐:
1.及時反思反省自己,是否是把孩子當做學生,而非老師,或者朋友。
2.激發孩子豐富的想象力。前提得是我具有這個意識,把頭腦里的許多“不可能”換成“可能”、“或許可以”,閱讀有關想象力的書籍和觀看相關電影,比如,鄭淵潔童話書,宮崎駿的電影。最近給竣講臨時自編的故事,比如一滴水在世間的輪回,一片葉子周游全球,竣變成青蛙,等等,他聽得專注入迷,聽完還想讓我再講。輸出倒逼輸入,我得多看看提升自己想象力的書籍和電影,動畫片。
3.珍惜“重活一遍”的人生時光,向孩子學習,留心生活中的小事。透過孩子的眼光重新看待這人世間。孩子不念過往,也不畏將來,專心活在當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雖是懵懂無知,但也就像具有大智慧的得道者那樣生活,與孩子相處久了,也漸被那顆天真無邪之心所感染,這也算是一種“輪回”,一次“重活”。
4.呵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探索這世界的許多未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