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舒雯
一、天時、地利、人和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說到天時地利人和,我們舉一個例子就會很容易了解。就比如說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三國。魏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并且成立時間早,所以說他是占據了“天時”。而東吳的孫策、孫權則是占據了長江流域的天險,也就是說占據了“地利”,而在巴蜀之地的劉備,之前做太守的時候在撤退的時候都是百姓一路跟隨,他也從來不拋棄百姓,因為百姓是他獲勝的籌碼,這是占據了“人和”。在我們那看來,孟子明明說的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為什么現在看來確實人和不如地利(因為蜀國先滅亡),之后是地利不如天時呢?實際上來講,這是人的壽命導致的。因為在三家爭霸中,結果如何都運營在后代的手上了。所以說,這個結果其實是并不能推翻孟子的想法的。如果你擁有了天下但是人心具失的話還有什么意思呢?這個國家遲早要滅亡的。多少國家滅亡的原因都是因為人心不足。而如果一個國家最后被滅亡的話,如果他是人心齊的話,那么還是會有人過來起義的。所以說,能打敗一個國家的并不是說單單是武器,而是說人心。不然的話,就舉一個例子,你如果贏得了天下但是之后眾叛親離了,那又有什么意義呢?
二、當受則受,當辭則辭
有一則,孟子講的是關于接受禮物的事情。孟子在齊國的時候不接受齊王給的一百金,孟子不接受。而到宋國,宋王給的七十金卻接受了。到了薛邑,田嬰給了他五十金他卻接受了。他的學生就問他,如果當時不應該接受黃金的話,現在接受了就是錯了。而如果當時應該接受,但沒接受的話,也是錯了。也就是說一定是有做錯的。但是,事實上他是沒有做錯,孟子是在該接受的時候接受,該不接受的時候就不接受。有些東西不該接受就不能接受,能接受的話就可以接受。
這一點就讓我想起來了打老虎,很多貪官污吏就是沒有做到像孟子一樣,做到該接受的時候,不該接受的時候就應該辭去。他們總是控制不好自己,總是在不該接受的時候接受,就是因為這樣的貪得無厭才導致了走到現在這種地步。
三、上下行效
在這篇中,主要就是講的一個國家的國君死掉之后,國君的繼承人問孟子該怎么辦,而孟子所說的方法這個新上任的國君很滿意,但是由于國家的大臣都不支持這個做法,而他也是剛上任的國君,沒有樹立什么威望。但是孟子卻告訴他,讓他自己做,不要管別人的想法,別人自然就遵從了,也沒有什么不服從。這就叫做上下行效,國君其實就是起一個領袖作用的。而在我們現實的社會,不說那么大的,就說小的教室,有一個人起領袖作用帶頭學習的話,那么久會上下行效,起一個帶頭的作用。再小到一個家庭,如果爸爸媽媽其中有一個人很愛學習,那么這整個家都有一種書香的氛圍。這個其實就比較像所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你遇到什么氛圍你就會成為什么樣子的人。這與一個氛圍有著極其大的關系。
四、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很多時候,人們總是想要讓自己喜歡的東西都得到,喜歡的事情都滿足。但是又遇到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況下。這個時候你就會遇到一種選擇。人生會面臨很多很多次的選擇,然而每個選擇都連接起來,就構成了你的人生。所以說,再選擇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慎重,因為每個選擇,每個艱難、重要的選擇都是會決定你的一生的。
很多時候,我們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就必然需要舍棄一些東西。可能你會很舍不得,為此糾結很久很久。但是我希望,你的選擇能夠使你自己永遠都不會后悔。哪怕是痛,并快樂著,你也要為你的選擇堅持下去。因為是你選擇的路,那么你就應該走完,哪怕是流著淚也要走完。
五、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在我們的人生中需要的是讓自己的人生活得有意義。孔子曾經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是作為一個學者對自己一生的追求。他活著的目的就是知道并且鉆研“道”是什么。這樣他哪怕是死了也依然不會后悔的。讓自己生于憂患之中,生于目的之中,你才不會迷茫,才不會總是問自己為什么活著。我們的人生不需要與別人攀比,只需要與自己的目的來比較就好了。人是為了自己而活著的,并非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