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學該咋辦?――《魚我所欲也》教學隨筆
九年級上冊語文教學結束,進入到下冊教材的學習。
按照慣例,先從最讓學生頭疼的課文學起:學習文言文,于是,《魚我所欲也》首先進入了我們的視野。我和學生的感受基本一致――這篇課文真的很難:讀起來別扭,理解起來困難。
盡管,我已經(jīng)通過個人的學習,理順了課文的論證思路,基本理解了文章的內(nèi)涵。但是,要想引導學生準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透徹理解課文內(nèi)涵,還是有很大的難度。
課文有兩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主要采用道理論證,從正反兩面說理,說理比較充分,層層深入;第二自然段主要采用舉例論證,列舉了一正一反兩個事例,證明勿失本心的重要性。
關于這篇課文,中心論點好像也存在不同的觀點:一說“舍生取義”;二說“勿失本心”。
第一自然段緊緊圍繞“舍生取義”加以論證;第二自然段選取正面事例“乞人不受嗟來之食”和反面事例“不辨禮義受萬鐘”的事例,闡明了“人不能失去本心”這一觀點,看似與第一自然段的“舍生取義”的觀點不大一致。
因此,我更贊同本課是讓人們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不要喪失本心,“舍生取義”應該是不失本心的最高境界。
現(xiàn)在的文言文教學很尷尬。平時的常態(tài)教學文言文,我們只能帶著學生咬文嚼字,一字一句地嚼爛了去講,反復強調(diào),讓學生牢記詞語解釋,句子翻譯,因為這個內(nèi)容中考要考,不落實不行;而公開課上,如果你一節(jié)課都帶著學生翻譯句子,解釋詞語,不被人批得體無完膚才怪呢。質(zhì)疑聲肯定很多很多,讓你無言以對。
可是,根據(jù)安徽中考的特點,哪一篇文言文不是這樣帶著學生反復記憶詞句解釋的,至于文學,文化文章這些了解也就夠了。
《魚我所欲也》上了兩節(jié)課了,第一自然段還沒有講完。花了半節(jié)課時間朗讀,問學生:“這篇課文寫得是什么?”集體回答:“不知道,沒看懂!”
好吧,帶著學生一點一點理解,一點一點思考。就這么已經(jīng)花費了兩節(jié)語文課,愣是妹講明白第一自然段的說理。
我知道,公開課這樣上肯定不行,公開課上的詞語積累也就是“意思意思而已”,至于主要時間要放在主題的探究,文法的理解。但是,上完公開課就讓學生模擬安徽中考題做練習,肯定也是一塌糊涂。
很糾結,很無奈,文言文教學依然是走進了死胡同的感覺,找不到出口!
唉,咋辦?我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