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一陣子頭條問答,當然問答的范圍是很廣泛的,在過去的一個月里也收獲了不錯的成績,算是小有成就。雖然涉獵范圍很廣,但發現大多數的問題都是關于情感話題,很多人邀請回答的問題都是關于自己的戀愛或者是婚姻家庭。
我既有回答一些共性問題,也有回答一些個性問題。太多人在感嘆愛情的不完美,隨著時間的相處越久,早已找不到當初心頭悸動的美好。這大概就是:很多愛情經受得住顛沛流離的命運,卻躲不過平淡生活的侵蝕。
勿因喜而輕諾,九塊錢的紅本子是沉甸甸的責任啊。現在有多少人對待感情是浮躁的呢?對自己對對方都不負責任。如果說戀愛只是積累經驗,那結婚可不是兒戲。
一生其實只要真正愛過一次就夠了,就像木心的詩里寫的那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我最喜歡的三對夫婦,是三毛荷西,沈復蕓娘,錢鐘書和楊絳。他們,一生愛過一個人,是我見過的愛情最好的模樣。
其實我也聽很多人問過,一生只能愛一個人嗎?那我跟前女友或者是前男友分手了,我覺得我這輩子已經深深地愛過一個人了。那我豈不是再也沒有愛的能力了?
天涯何處無芳草,走得掉的絕對不是這輩子最愛的那一個。真愛應該是除了死別沒有生離的那一種。再說,很多說再也沒有愛的能力的人,其實在內心深處還是渴望遇到一個屬于他(她)的對的人的。
所以,別難過也別灰心。與其把時間浪費在這些失落的情緒上,不如重新打起精神,提升自我,為了將來在遇到愛你的你愛的他(她)時,可以有勇氣去把握這段緣分。
而這最好的模樣的本質就是相知相依的知己感。最好的另一半,同樣也是最好的朋友。所以,選擇愛情,應該找到最懂你的那個人。
一.如果我不喜歡,百萬富翁我也不嫁;如果我喜歡,千萬富翁也嫁。
很多人談及三毛荷西都有惋惜之意。他們相遇,為愛而生。可是荷西在婚后的第六年因為潛水事故離開了這個世界,走得突然,他們甚至來不及告別。
可是,我覺得我們沒必要總是看到這些悲觀的成分。其實夫妻之間如果不是一起遭遇什么重大變故的話很難一起離開這個世界的。總有個先走后走的,只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而我們也承認,留下來的那個總是最傷痛的。
而我看待三毛荷西之間的感情其實還是很樂觀的,因為我覺得他們這輩子已經遇見了最好的愛情。至少,他們曾經擁有過。我們無法違抗天命的安排,但可以珍惜在一起的日子。
誰陪你去撒哈拉過自在隨風的生活?誰保護你內心最原始的天真?誰給你這世間最美的溫情?
荷西給予了三毛這三樣對三毛而言最珍貴的東西。
我不是婦女解放運動的支持者,但是我極不愿在婚后失去獨立的人格和內心的自由自在化,所以我一再強調,婚后我還是“我行我素”,要不然不結婚。荷西當時對我說:“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失去了你的個性和作風,我何必娶你呢!”好,大丈夫的論調,我十分安慰。——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荷西替三毛保護著她的獨立人格,這是對她最好的承諾。而且他愛三毛,愛的真正是她這個人的個性。不會像很多人在結婚之前對對方百依百順,而在結婚之后強迫對方按照自己的旨意去做事,恨不得把自己的思想復制粘貼到對方的大腦里。
的確,兩個人需要磨合,需要互相包容,但人和人之間畢竟是有差異的。尤其是愛侶之間更應該求同存異,互相尊重,保護對方的獨立人格。
荷西問三毛:“你想嫁怎樣的人?”三毛:“看順眼的,千萬富翁也嫁;看不順眼的,億萬富翁也嫁。”荷西:“就是想嫁個有錢的。”三毛:“也有例外。”荷西:“要是嫁給我呢?”三毛嘆:“要是你的話,只要有夠吃飯的錢。”荷西:“那你吃得多嗎?”三毛:“不多不多,以后還可以少吃點。”——三毛
三毛對荷西,她不是一個重物質的人。愛情注重的是精神交流。所謂物質,只要兩個人在一起,可以一起奮斗創造生活財富就是一種幸福了。真愛價很高,無價。
而現在,很多人似乎把結婚當做一種交易手段。不是流行說兒子是“建設銀行”,女兒是“招商銀行”嗎?甚至很多人純粹就是“拜金主義”至上。
我讀過張愛玲的一篇小說《多少恨》。真的,我看了這個題目就應該知道結局會如文中“起課 ”的結果一樣,是沉重的,是絕望的。
家茵的愛情是被她的父親毀掉的。所以說家庭影響很重要吧,父母對孩子的觀念傳輸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一生。這個女孩子本身,挺好。只是,我想說,倒底有多少像她父親一樣,老想著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人。把“嫁女兒”變質為“賣女兒”。
還好,家茵總的來說是識趣的。不像有些憑著自己有幾分姿色就妄想著嫁入豪門,當少奶奶的人,把這種以物欲為目的的愛情當成了生命的全部。說實在的,其實是可悲的。若是人家貪圖你那點顏色,那總有年老珠黃,色衰愛弛的一日。
最后,經歲月沉淀下來的,倒底,還是內在的東西。我一直都相信,最后,皮囊只是空殼。
至于三毛和荷西的撒哈拉約定,是浪漫的,不過這種生活咱們可以欣賞,若是去做,也不是每個人可以做到的。只是希望,每個人可以和自己的真愛攜手去看看世界吧。尤其是聽說,西藏要和你最愛的人一起去哦。
二.浮生遇卿琴瑟合,金風玉露案齊眉。
林語堂先生對沈復的妻子蕓娘有很高的評價,說她是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而我讀過《浮生六記》之后,也是對蕓娘喜愛有加。
甚至我在我的文學理論課上聽我老師說過這樣一件關于“蕓娘”的事情。說她原本想把自己的一個親戚介紹給她同事的一位優秀男學生,然后她先去探了探那個男生的口風,問他喜歡怎樣的女孩子。結果那個男生說“喜歡蕓娘那樣的 ”。我的老師聽了就默默地走了。
老師當時心里一定是情緒復雜的,孩子,真理想主義。當然,雖然老師的親戚和那位男同學的事情就無疾而終了,但后來聽說那位男同學后來的妻子跟蕓娘有個天差地別呢。
這個結果說明兩個道理。
第一:那個男孩子找對象終于學會面對現實了。
第二:蕓娘是千古賢女子的典型代表。才貌雙全,萬里挑一都不一定挑的出來。可見能遇到這樣的女子都是一種奇跡了。
蕓娘這一生都活得像個少女,天真爛漫。
他們之間也有很多溫情的故事供后人作茶余飯后的談資:
蕓娘向往那回廊曲折,小有園亭的水仙廟。她苦于自己是個女子而不能至,沈復就慫恿她著男子衣冠,腳踩蝴蝶履,做拱手闊步狀。其間蕓娘幾番遲疑,沈復強挽之而去。
不消說,那一晚蕓娘非常的快樂,觀燈賞花的快樂之外,還有小小地逾禮而生出來的自由的快樂,她的丈夫,不肯將她束縛在朱門之內。
古往今來的那些丈夫們,有多少是把妻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的,尤其是在封建社會,完全可以今朝愛不釋手,明朝棄如敝履。而沈復和蕓娘就像兩個偷偷“做壞事”的小孩子一樣,把這些當成生活中的小情趣,可以說是非常可愛了。
而蕓娘對于功名亦是淡薄,也沒有對沈復在這方面有什么要求。她向往的是一種書畫琴棋詩酒花,茶米油鹽醬醋茶這樣的平淡但又溫馨的生活。
有一年,她與丈夫到蘇州郊外萊園避暑,面對一派農家氣象,她喜不自勝地對丈夫說:“他年當與君卜筑于此,買繞屋菜園十畝,課仆嫗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畫我繡,以為詩酒之需,布衣菜飯,可以修身,不必作遠游計也。”
率真自然,崇尚個性,相知相惜。所以說,沈復一生中最值得回憶的時光也就是那些年和蕓娘在一起的日子了。平淡但卻是溫馨的,似乎有彼此在身邊,無論再大的困難也都不是事情了。
浮生遇卿琴瑟合,金風玉露案齊眉這樣的愛情,也是很多人羨慕的吧。
有妻如此?夫復何求?當然大家都知道,蕓娘還有鼓勵丈夫納妾的這一點估計讓很多男同胞心底暗暗羨慕。只不過,現在時代不同了,中國法律規定是一夫一妻制,這個有找小三、小四、小五的想法就免了吧。
不過聽說例如現在的非洲許多國家的政府中,實行一夫多妻制的部落不少,甚至個別國家的總統也是一夫多妻。所以,有這個想法的可以去國外考慮考慮啊。
三.在遇到她以前,我從未想過結婚的事;和她在一起這么多年,從未后悔過娶她做妻子。
記得錢鐘書先生在《圍城》里有過這么一句話:
同行最不宜結婚,因為彼此是行家,誰也哄不倒誰,丈夫不會莫測高深地崇拜太太,太太也不會盲目地崇拜丈夫,婚姻的基礎就不牢固。
在現實生活中他和太太楊絳兩個人都是做學問的,應該算是同行。可是,他們兩個人卻能夠相濡以沫、攜手相伴這么多年。可見,他的這條“理論”還真是不攻自破了呢。
如果說這條“定律”被打破的話,只能說是愿意為了愛人改變自己的一些東西,甚至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原則。比如像什么別總是為了講求“面子”“尊嚴”,從來倔強不肯低頭之類的。有時候,我們真的會在最親近的人面前反而不知寬容。而這也是讓對方因為在乎,所以會最傷心的做法了。
很多時候,親密關系反而是一把最傷人的利劍。
再看“錢楊”夫婦,楊絳是從從前那個書香門第人家的小姐心甘情愿變成了錢先生的賢內助,而錢鐘書也是雖然兩人讀書習慣和喜好有差異,但都能相互尊重與學習。互為彼此一生的愛人、朋友。
當然,兩個人在文學史上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可謂愛情事業雙豐收,兩個人都是人生贏家。讓我們不禁感嘆這世上竟然真的存在如此旗鼓相當的愛情。
他們倆有愛情里最好的“心靈感應”,就像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就有命中注定的感覺,而將來真的走到了一起,才知道月老的這根紅線牽得是多么準確。
楊絳先生可以保護住錢鐘書先生的那團稚氣,就是一顆不老的童心。她是錢鐘書生命中的楊絳。
發生在錢鐘書先生身上的趣事可不少,他就像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大孩子。
比如:
據說錢鐘書先生和林徽因兩家在清華做鄰居的時候,都養貓。但是兩家的貓又經常打架。于是錢鐘書經常拿竹竿去幫自己家的貓打架。
還有趁女兒睡著,往她臉上畫“花臉”,或者是往她被子里亂塞東西這種事情他也喜歡搗蛋。所以說,人生不長,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啊。
而這世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錢鐘書先生說楊絳也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在1946年的短篇小說集《人·獸·鬼》出版后,錢鐘書就在自留的樣書上寫下:“贈予楊季康,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他們之間,互相懂得,相知相遇相惜,更是相互包容。真正讓我們見證了什么叫“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這句話。
所以說,愛情最好的模樣應該是像他們那樣既經受得了顛沛流離,也能堅守住平淡。
-END-
卿慕,一個間接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具有多重人格的作者。
你來,或者不來,我就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