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改變了交往的人與所讀的書,否則五年后的你與現在完全一樣。——查理·瓊斯
為什么要讀書?
人類通過書籍,在數小時內就能夠模擬體驗人的一生。所以,要讀書,要活到老讀到老。書中雖然不會告訴你絕對正確的答案。但是,讀書之后,你就會知道其他的90條道路禁止通行,因而避開進入這些道路,以免走冤枉路。學習某個成功人士的做法,再加上自己獨樹一幟的應用法,這就是走向成功的捷徑。因為并不是把時間、勞力用在嘗試摸索上,而是把時間、勞動用在了產生成果上。就好像“少勞而獲”和“辛勞而獲”之間的差異,不讀書的話,就像“辛勞而獲”一樣,自己每次都要從零開始,要從各種錯誤中摸索學習并實踐,才能有所回報。
一想到讀書,就心生厭煩。那么,他的讀書方法肯定應該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不是嗎?
養成讀書習慣
首先,養成讀書的習慣,一開始也不用太快。以一星期讀一本書為目標,從輕松可行的范圍開始養成讀書的習慣。不管是誰都能做到多讀書。一口氣讀2至3行的整段內容。這樣讀的時候,你可能會發出“耶?”的感嘆這表示你讀到了絆住你的地方。慢下來正常讀,也可以進行深思。
與其分散時段讀書,還不如自行設定每天幾點到幾點,這樣事先定好時間,然后變成習慣,也易于持續下去。一讀到好書,潛力就越加被激發出來。一大早就被激發出來的干勁,那么,一整天在工作上都會覺得具有戰斗力。因此,讀書時間最好定在早上某段時間,比如早6:00—7:00。把讀書融入日常的作息中。另外,把讀完的冊數記錄下來也不錯。
讀書的流程
讀書的目的要明確:看準該讀的部分和不用讀的部分(想從這本書中得到什么?就像從電話簿中尋找必要的信息一樣。假如,毫無目的地看電話簿,會變成怎樣?恐怕花一整天也看不完,而且閱讀本身也會令你感到非常痛苦。)
多讀書,和一般的讀書方法不同,不用全部讀完,重要的是只挑對自己有幫助的部分去讀。經常抱著有目的的意識,持續想著“要從這本書吸收什么”。
考慮自己的人生目標或現狀,意識到現在需要的是什么書。以創業為目標的人,就選創業成功的人所寫的書;對時間管理感到煩惱的人,就選時間管理的書。似乎從第二天開始就能用在自己工作上的書,你會有興趣讀下去。諸如“這樣做就能進展順利”、“用這方法賺到了錢”等“經驗類型”的書,能夠順利地進入腦海中。意識到“尋找問題的解決之道”這個明確的目的了,所以不讀多余的不重要的部分,因而加速了重點的掌握。
設定時間限制:雖然是按照書的內容而定,但平均在一到兩個小時左右。
沒有時間限制,就會把多余的部分也讀完,這樣終究沒辦法讀完一定分量。但一度入迷,不知不覺超過了時間也無妨。因為,只顧著時間,一邊讀書一邊不時地看時鐘,既分心,讀書效率也很低。
瀏覽一本書的內容:查看“前言”“目錄”“后記”等,把本書的整體結構映入腦海中。
開始讀書:讀書時要有輕重緩急之分——重要的地方必須熟讀,其他的地方就略讀抓重點——畫線、標號、記錄、折頁角等做標記。
同樣的主題如果讀上五本書,對于這個主題,就可以得出自己獨特的觀點。
整理筆記:針對有用的地方做筆記。
分享:僅僅做“輸入”的動作,只不過是自我滿足而已。如何能“輸出”使用,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學以致用:縱然單純地快速讀完一本書,但這樣不太有意義,不是嗎?與其如此,不如抓出重點,讀完后“如何活用這些內容”才比較重要,不是嗎?如果自己不學以致用的話,也是枉然的。
讀很多書之際,也會產生幾本自己特別喜歡愛讀的書。像這樣真正的好書是應該反復去讀她。最后,記得分享自己的讀書收獲哦~知識勞動者在親自教授時,收獲最多,這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