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中華文化中扮演著一個重要角色。因為中國的文人墨客們大都愛喝酒,酒對他們來說就好比靈丹妙藥,一喝盡興,文思就猶如泉水噴涌而出,所以酒文化就在華夏文明中深深扎根下來了。
?我國是酒的故鄉,早在神農時代酒就已經出現了,而在《世本八種》(增訂本)陳其榮謂:“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少康(一作杜康)作秣酒。”儀狄、少康皆夏朝人。即夏代始有酒。余以為此種酒,恐是果實花木為之,非谷類之酒。谷類之酒應起于農業興盛之后。陸柞蕃著《粵西偶記》關于果實花木之酒,有如下記載:(廣西)平樂等府深山中,猿猴極多,善采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數石,飲之香美異常,名猿酒。若此記載真有其事,則先民于草木繁茂花果山地之生活中,采花作酒,自是可能。谷類釀成之酒,應始于殷。殷代農業生產盛,已為多數學者公認。農產物既盛,用之作酒,勢所必然。以朱芳圃編《甲骨學》下冊文十四,酒字,凡二十一見;郭沫若《殷墟文字研究》,復有“酒,受酋年”之文。受酋年,即出酒豐富之年。而殷人以酗酒亡國,史書所載,斑斑可考。(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由此可見中華酒文化的源遠流長,而談到酒不得不談談這酒的品種,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酒,這名酒往往也就其產地一齊聞名。大文豪魯迅的故鄉紹興,不僅僅因為魯迅一篇《故鄉》而出名,而且這紹興的黃酒也是我國黃酒的佼佼者。紹興酒在歷史上久負盛名,在歷代文獻中均有記載。宋代以來,江南黃酒的發展進入全盛時期,尤其是南宋政權建都于杭州,紹興與杭州相距相近,紹興酒有較大的發展,當時紹興名酒中,首推“蓬萊春”為珍品。南宋詩人陸游的名篇《釵頭鳳》中也有“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這黃藤酒就是陸游家鄉紹興的黃酒。福建人杰地靈,不僅僅是鐵觀音出名,這龍巖的沉缸酒也是全國聞名。這“沉缸”二字,非只言片語可盡釋其義。其內蘊包容甚大,涵蓋古今人情萬象,包容儒道釋文化之精髓,蓋今閩西文化或可盡釋。故探秘沉缸之源,理先探秘閩西文化之源。史據可考,閩西文化上溯秦時百越,后五胡亂華,中原黎民輾轉千年,數次遷徙,終留于汀州,兼收并蓄越、畬、瑤等族的優秀文化,人文與風俗融合,遂成閩越文化。幾經風云突變,歲月更迭,方成今日之客家文化與河洛文化,即閩西文化。千年百載,長途跋涉、頻繁遷徙,歷練先民敢于拼搏、勇于冒險進取之精神,又歷中國革命之孕育和洗禮,閩西人更具開放意識,賦予拼搏精神和樂觀豁達之性格。故,名為沉缸,乃樂生邁進、剛強弘毅、勇敢豁達、堅忍卓絕的閩人文化精神。有著國酒之美譽貴州茅臺,其產地貴州仁懷位于赤水河畔,赤水河經貴州仁懷,習水,在流經四川古藺等縣,至四川合江縣匯入長江。在清代,由于川鹽從長江經瀘州,合江等地的一條水上通道。清代詩人鄭珍曾寫道:“酒冠黔人國,鹽登赤虺河。”正是頻繁的鹽業運輸,促進了赤水河兩岸的經濟的繁榮,也帶來了當地釀酒業的發展與興旺。貴州茅臺酒的美名開始流傳開來。還有四川瀘州老窖,綿竹劍南春,安徽毫縣的古井貢酒,河北衡水老白干,山西汾酒等等之類,都是出名的產地出名的酒。
?這飲酒還須得講究酒具,喝什么酒,便用什么酒杯,喝汾酒當用玉杯,唐人有詩:“玉碗盛來琥珀光”,可見玉碗玉杯,能增酒色。這一壇關外白酒,酒味是極好的,只可惜少了一股芳洌之氣,最好是用犀角杯盛之而飲,那就醇美無比,須知玉杯增酒之色,犀角杯增酒之香。至于葡萄酒,當然要用夜光杯了。古人詩云:“葡萄美酒月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至于高粱美酒,因是大禹所造,當用銅酒爵,始有古意。至于那上佳米酒,其味雖美,失之于甘,略稍淡薄,當用大斗飲之,方顯氣概。這百草美酒,乃采集百草,浸入美酒故酒氣清香。如行春郊,令人未飲先醉。飲這百草酒須用古藤杯。百年古藤雕成杯,以飲百草酒則大增芳香之氣。飲紹興狀元紅須用古瓷杯,最好是北宋瓷杯,南宋強可用,但已有衰敗氣象,至于元瓷,則不免粗俗了。飲梨花酒呢?那當用翡翠杯。白樂天杭州春望詩云:‘紅袖織綾夸柿葉,香旗沽酒趁梨花。’至于玉露酒,當用琉璃杯,玉露酒中有如珠細泡,盛在透明的琉璃杯中而飲,方可見其佳處。(摘自金庸著《笑傲江湖》)由此觀之,這喝酒的講究比起喝茶來說只多不少。
?最后,再來說說這與酒最多關聯的文人墨客們。林清玄有寫過:“喝淡酒時,宜讀李清照;喝甜酒時,宜讀柳永;喝烈酒時,則大歌東坡詞。其他如辛棄疾,應飲高粱小口;讀放翁,應大口喝大曲;讀李后主,要用馬祖老酒煮姜汁到出怨苦味時最好;至于陶潛,太白則濃淡皆宜,狂飲細品皆可”可見這詩人的詩與酒的特性也是息息相關的。李清照,柳永詞多為風花雪月,故宜喝淡酒附庸風雅;美芹,放翁他們的詩詞大多豪邁,故喝烈酒才顯示出氣概;陶潛,太白的詩文風格多變,故濃淡皆宜,狂飲細品都有風味。說完詩人還有文人沒提,這有關酒的文章比起有關酒的詩句那也是只多不少,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曾寫過名篇《酒賦》雖然其目的是罵酒,但也表現出曹植對酒愛之深恨之切;而與“三曹”相并提“三蘇”中的蘇東坡也曾經寫過《東坡酒經》來記錄如何釀酒,看來這蘇大學士不僅是大文豪還是個好廚子;還有那“醉翁之意不在酒”歐陽修,連《醉翁亭記》都是他醉同其樂,醒述以文寫出的。
?酒,這小小的飲品中卻蘊含著華夏五千多年的歷史記憶,這不能不說明酒的魅力之大。最近流行續寫劉禹錫關于酒的一首詩,我也來大發詩興續寫一番作為結尾:
? ? ? ? ? ?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
? ? ? ? ? ? 小小葫蘆中,蘊含大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