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之鄉(xiāng)望頭村 ? ? ?報告文學

? ? ? ? ? ? ? ? ? ? ? ? ? ? ? 趙元龍

? ? ? 上世紀八零年左右,我在李寨鄉(xiāng)望頭學校工作時,上黨戲劇名人成小要等人都還健在。但是細想起來,那不過是幾位平凡得再不能平凡的老頭兒;我也常常從“老郎廟”擦肩而過,但那也是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小院子。進城以后,偶遇解放初期曾任上黨梆子劇團領導的李伯項,結識了上黨梆子戲劇研究院院長郭孝民,又專程走訪了望頭村還健在的老藝人郭培紅、郭乃興等人,翻閱了有關望頭村和上黨梆子的許多資料,包括曾任晉東南地區(qū)宣傳口領導的李近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望頭的采訪記錄……我大為驚訝!望頭,這個坐落在大山深處的普通山村,竟然是上黨梆子的發(fā)源地,承載著上千年的上黨戲曲文化,隱藏著無數(shù)個有關上黨戲劇的鮮為人知的故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梨園之鄉(xiāng)”!

? ? ? 天氣漸涼時分,我又一次踏上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故土,在老藝人郭培紅的帶領下,觀賞橫跨東西的清化古道,觸摸滿目滄桑的明清老街,拜謁整修一新的開元宮,尋找寶泉寺、北宋兵寨以及村中舞臺等蹤跡,探尋這個橫亙在大山脊梁上的梨園之鄉(xiāng)的無窮奧秘。

? ? ? ? ? ? ? 1.? 清化古道誕生上黨戲曲

? ? ? 在古代,凡是來自河南或陜西的行人,都要從望頭村中那一條古驛道穿村而過。古時稱之為“東西第一道”,曰:“清化一大道”。

? ? ? 這是一條不同尋常的古商道!秦始皇泰山封禪,浩浩蕩蕩的祭祀隊伍走的便是這條古道;唐明皇李隆基任潞州別駕時,也沒少走這條古道。北宋初,趙匡胤抵御北漢王南下,在古道上設立兵寨,駐防把守的也是這一條古道。

? ? ? 這條古商道,從河南博愛而來,經(jīng)晉城碗子城、攔車、晉廟鋪、石槽、天井關、犁川、冶底、望頭、周村、潤城等進入臨汾地界。古代稱之為“陜右通衢”“豫雍孔道”。“陜右”:陜指陜西,右指山西;“豫雍”:豫指中原,雍指西北。東西穿行,孔道者獨此一道也。

? ? ? 望頭村因地處此道正中,上山下山恰是一天路程。清晨行商上太行,或從臨汾起身下太行,傍晚恰好落腳在望頭。于是這里便成為來往騾驢馬幫、人擔、牲口馱商的歇腳之地。眾多騾馬大店、留客飯店、街道店鋪便在清化古道上應運而生。

? ? ? 明清時,古道鋪設青石路面;如今,雖已水泥鋪就,但那古道路面上深淺不一的馬蹄和車轍印似乎仍舊隱約可見,耳邊也似乎仍能聽到商賈們騾馬行走的吆喝聲和馬幫駝背的鈴鐺聲。

? ? ? 正是有了這一條不同尋常的古商道,上黨“說唱戲”由專供祭祀和慶典的“廟堂戲”日漸走下神壇,又由坐在客棧的“坐場戲”、“落戶戲”走上舞臺,從此,便誕生了上黨戲曲。

? ? ? 難怪上黨地區(qū)自古以來就流傳一句:“秋(泉)羅(泉)李寨王圣頭,不是唱戲就是趕頭口”的順口溜,這句“順口溜”形象地描繪了望頭村當時的繁榮景象,也有力地證明,望頭村早已是上黨戲曲文化的中心。

? ? ? 在望頭與南嶺上的交匯處,古時曾有一座寶泉寺,望頭人叫“后寺”,因有一股常流不斷的泉水而得名。寶泉寺面積不大,卻修有一座造型精致的舞樓(可惜日本掃蕩時放火焚燒,成為一堆廢墟)。

? ? ? ,北宋初,趙匡胤稱帝(公元960—963),為防御北漢王南下,在清化古道沿線修筑兵寨。望頭村西北有一兵寨,就是其中之一。兵寨占地10000余平方米,周邊圍有城墻,內(nèi)有一座關帝廟。關帝廟內(nèi)北屋是關帝爺神像,南面是古舞臺。

? ? ? 后寺舞樓、兵寨舞臺、村中心舞臺、南大廟戲臺、開元宮舞臺,一個不足2000口人的村子,竟有五個舞臺。這分明是告訴后人:望頭村在北宋時期已經(jīng)有了多個可以同時演出的劇團。

? ? ? 行走在從坡上到坡中的明清老街,觸摸著街道兩旁墻根豎壘的飽含滄桑的一塊塊青石,我分明看到了望頭村當時處于上黨戲劇興盛時的熱鬧景象:

? ? ? ? 清朝中期的一個深秋,望頭村5個戲班分別在“寶泉寺”、“寨上”、“南大廟”、“村中心”、開元宮等舞臺同時展演。海報貼出后,一時間清化古道便熱鬧起來。客商從四面八方往望頭匯聚,古街上吱吱呀呀的車輪聲和叮叮當當?shù)鸟R駝鈴鐺聲響聲不斷。日漸西落時,古街上的騾馬大店、駱駝大店紛紛掛出了客滿的招牌。趕腳慢了點的操著山南海北口音的客商帶著疲憊和不快,只得前往鄰近的南嶺上、冶底等村尋找歇腳的地方。次日正是展演的日子,天剛麻麻亮,永和班、泰順班、興勝班、三晉班、長春班、拾城班的班主便來到開元宮祭祀唐明皇“始祖爺”,然后開始忙碌晚上的演出。

? ? ? 夜幕降臨了,街中心戲臺上的老燈亮了。街上一溜兒擺下了9盤水香桌,桌上擺放著“三國”、“西游記”等故事的木雕,木雕上的人物維妙維肖。香桌利用水壓原理,將暗管連接在人物的眼睛或手指等部位,看起來好像有的在流淚,有的在嬉水,調皮的小孩在撒尿,吸引得大人小孩圍著水香桌不愿離去。隨著一陣陣鑼鼓聲響,5臺戲班相繼開演了。廟內(nèi)廟外,街上街下,到處是看戲的人,擠進廟里的人看得如癡如醉,沒擠到戲臺下的就貼著耳朵入迷地聽……永和班演的是《金獅墜》,泰順班演的《吉慶圖》,三晉班演的是《打金枝》,各家戲班各拿絕活,引得臺下叫好聲、吆喝聲、拍手聲,一浪高過一浪。高潮時,大方的東家掌柜有往臺上扔燒餅的,有扔麻糖的,也有扔碎銀的,氣氛十分熱鬧。望頭村旮里旮旯,到處都洋溢著戲的味道!

? ? ? 聽著郭培紅老人饒有興味的介紹,回味著當年望頭村戲上戲下的情景,我不由得凝神思索起來:一個人成才取決于他的天賦、努力和機遇;一個團隊的成功離不開天時、地利和人和,而望頭村成為梨園之鄉(xiāng)的奧秘究竟在哪里呢?

? ? ? 我仔細分析,望頭村成為梨園之鄉(xiāng),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望頭村世世代代人民辛勤耕耘的結果。

? ? ? 2017年在《誰不說俺澤州好》的賽場上,有著20年《九洲戲苑》主持經(jīng)驗的白燕升給李寨鄉(xiāng)代言時,有一句最精辟的語言:“高不過太行山與天同黨,美不過家鄉(xiāng)戲五種聲腔”。白燕升一語道破天機:

? ? ? 其一、清化古商道成就了望頭村的戲劇傳統(tǒng)。

? ? ? 試想一下,在那交通閉塞的年代,哪來的曲譜和聲腔?戲由路而生,路由戲而暢。是南來北往的客商,給望頭人帶來了全國各地的說唱詞和“昆梆羅卷簧”五種聲腔,從此,“昆梆羅卷簧”五種聲腔在這里生根、開花、結果。

? ? ? 其二、望頭人的熱情好客,吸引四方來客樂此留駐。

? ? ? 清化古商道,南來北往的客人絡繹不絕,遇到望頭人的熱情招待,相見恨晚,無話不談,也讓望頭人海納百川的胸懷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那些愛打愛唱的游客,怎能按捺住能說愛唱的本性?遇到陰雨下雪,他們寧愿久留這里,酣暢淋漓的唱上一段,說上一天,一吐為快。

? ? ? 其三、望頭村人團結一心,薪火相傳。

? ? ? 過去曾有“要想生氣,打窯行戲”之說,還有“同行是仇人”之嫌。何況一個村子有那么多的劇團,再怎么也免不了互相“拆臺”、“互挖人才”等現(xiàn)象,但是,望頭村人無論什么時候,從沒鬧過意見和對立。正是這樣的村風民俗,使望頭的演戲之風,薪火相傳,千年不衰。

? 其四、望頭村背靠萬畝松林,極目遠眺,氣候清爽,是練嗓運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村人們從小到大說話高亢嘹亮,入耳動聽。上黨梆子選擇“宮”音(即“1”音)作為主要音節(jié),起點在“宮”音,結尾也在“宮”音,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形成的,是上帝所賜!

? ? ? 其五、望頭方言接近于北方普通話語言。

? ? ? 據(jù)有關資料介紹,元代周德清在編撰《中原音韻》時,就是以當時最流行的平水韻為標準(元代澤州、潞州、沁州三州屬平陽路,后改屬晉寧路),而望頭所在地區(qū)正是當年平水韻采樣的核心地帶。這一代的語言最接近唐詩宋詞的平仄和音韻。戲劇藝術家郭胖胖老師曾說過,她小時學戲時,老師告訴她,不要學晉城城里發(fā)音部位靠下的語音,要學南道嶺的方言,比較透亮,比較清爽靈利。望頭方言,不僅為與各地客商的交流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也為望頭戲曲輸往河北、山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 ? ? 正是諸多原因,成就了望頭村成為戲劇之鄉(xiāng),也賦予了她為中國戲劇做出貢獻的歷史使命。唐王李隆基將以望頭說唱為主的上黨歌舞藝術帶入宮廷,形成了中國戲曲藝術;孔三傳將“昆梆羅卷簧”五種腔調綜合改革,創(chuàng)造了“諸宮調”,并帶入宮廷推廣全國。清化古商道的流通,以及洪洞大槐樹移民和后來的明朝澤潞大移民、清朝晉商匯通天下等重要事件,使上黨宮調唱腔藝術不斷外傳:徐群狗到山東,創(chuàng)造了山東棗梆;田樹德到河北,創(chuàng)造了永年西調;中國的昆曲博物館設在當?shù)刈顬榫赖摹叭珪x會館”(系清末山西旅蘇客商集資興建)……上黨宮調逐步派生出昆劇、梆子、徽班、以至京劇等眾多劇種。

? ? ? 據(jù)資料所查,以安徽籍(特別是安慶地區(qū))藝人為主的徽班,兼唱二簧、昆曲、梆子、啰啰等腔。清乾隆55年(1790),為給高宗弘歷祝壽,從揚州征調了以著名戲曲藝人高朗亭為臺柱的“三慶”徽班入京,成為徽班進京的開始。它吸納、融合、磨煉出一個占了大半個中國和五十多個劇種的戲曲聲腔——皮黃,造就了一個偉大的劇種——京劇,成為“京劇之父”。

? ? ? 由此可見,“徽班”的產(chǎn)生與上黨戲劇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因而,我認為,“宮調”藝術不僅是上黨梆子的祖先,同時也是昆劇、京劇的祖先。也就是說,上黨宮調是千年遺珍,戲曲之祖!

? ? ? ? ? ? 2. “開元宮”祭祀戲劇始祖

? ? ? 我隨郭培紅老人來到位于望頭村南的開元宮,其實也就是一個坐西朝東的院子。院子面積不大,卻是目前全國僅存的一座祭祀戲劇始祖唐明皇的“開元宮”。

? ? ? “開元宮”俗稱“老郎廟”。有正殿、配殿、廂房等。根據(jù)墻上鑲嵌的殘碑記載:“開元宮”始建于道光甲申年(1824年),重建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并擴建了廟宇及舞臺。公元2014年又重建。

? ? ,“開元”是唐朝第六代皇帝李隆基的年號(713—742)。當時,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yè),被稱為“開元盛世”。李隆基執(zhí)政時,夢見上過月宮,在嫦娥等神靈的指點下,把原宮廷舞曲演變成戲曲。他酷愛戲曲,不僅召見民間藝人唱,而且自己也參于唱。因此,戲劇界把李隆基敬奉為“祖師爺”或“老郎爺”。 后人為了紀念他,修建了“開元宮”祭拜他。

? ? ? ? 走進開元宮,正殿匾額 “梨園圣祖”四個題字金光閃爍。正殿內(nèi),臺座正中是唐玄宗身著帝王服飾的塑像,面涂金色,巍峨莊嚴,兩旁是二仕女、二武士塑像。殿內(nèi)四周繪有“唐明皇游御園”、“長生殿”、“西游記”、“紅樓夢”等壁畫,左右配殿分別是咽喉殿和音師殿,殿內(nèi)繪有“三英戰(zhàn)呂布”“水泊梁山”、“鍘美案”、“西廂記”等生動精彩的戲劇演出壁畫。

? ? ? 郭培紅老人給我講起他所知道的一些歷史事件,我的腦海里也立刻呈現(xiàn)出當年祭祀戲劇始祖唐明皇時熱鬧而莊重的情景……

? ? ? 民國2年(1913),“開元宮”重新精裝時,藝人四方云集,舉行了隆重的祭奠活動。宮門外高搭彩樓,由趙清海(勤孩)領著“三樂意班”獻演三天,每天上午藝人川流不息,在唐明皇塑像前獻貢品,唱神戲,夜里還在“姜溝灘”放焰火……

? ? ? 自那以后,每年正月初一五更時分,所在地的唱戲之戶都要到“開元宮”敬神。正月初六至十六,“州五處、府八縣”的戲班輪流到“開元宮”祭拜“祖師爺”,以保一年演出順利,諸事如意。

? ? ? 我明白了,開元宮是望頭村的品牌,也是上黨地區(qū)戲曲藝人幾百年來傳承文化的一個重要陣地。上黨地區(qū)州五處、府八縣戲劇及政府名流捐資在望頭村修建開元宮,既是對望頭村為上黨戲劇輸出大批人才的功績的充分肯定,也是對望頭村作為“上黨戲曲行會領袖”的擁戴。它表示上黨戲劇發(fā)展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是上黨梆子戲劇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 ? ? ? ? 3. 孔三傳首創(chuàng)“諸宮調”

? ? ? ? 據(jù)郭培紅老人講, 望頭村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傳統(tǒng)就是以唱戲為生。至今到底流傳了多少年?現(xiàn)時人無法知曉。只是在他們的記憶中,最后一任戲班掌班郭圭圭的師父是望頭人安五爐,人稱第15代掌班傳承人。安師傅曾告訴過后人,望頭戲班最早的師傅是孔二東。

? ? ? 孔二東出生于北宋熙寧年間(1067——1077),由于他精通音律,能拉會唱,在戲班獨當一面,人們稱他“二當家”,后人又稱他為“孔三傳”。據(jù)我所知,《劉知遠諸宮調》中載文云:孔三傳的“三傳”為藝名,即“多知古事,善書、會看陰陽”之意,而在望頭村很早流傳的故事卻于此不同。正是這個故事,有力地顛覆了有關專家《劉知遠諸宮調》中的見解。

? ? ? 早在1955年,望頭村戲劇愛好者翟義富在青年團工作時,就常常對人們講過“孔三傳”的故事。

? ? ? 孔二東家住望頭村東南角下的孟谷河孔窐,從小家境貧寒,無力上學,但他聰明伶俐,便在村“寶泉寺”當學徒,學習說唱藝術。學習期滿后,在村組織了說唱隊。他除晚上說書唱曲以外,白天游走于四鄰五鄉(xiāng),教唱戲曲歌詞,并悉心鉆研,進行唱腔改革,在澤州以及上黨地區(qū)很有名氣。 后來,北宋汴京戲曲班在望頭演出,孔二東借此機會與演員交流探討,并同臺表演。他結合宮廷戲曲的唱腔,在老宮調的基礎上加入大曲、詩調、繞口令、民間小調等,形成的正宮調、小宮調、梅花調等多種唱腔,得到了宮廷戲班演職員的一致稱贊。

? ? ? 宮廷戲班回京后,掌班把孔二東的事跡向朝廷匯報,皇帝決定把孔二東調到宮中當教官。于是出現(xiàn)了孔二東“三傳”進京的故事。

? ? ? ? 第一次,朝廷傳他進京,他本來就不太情愿,又恰好當時在河東普救寺排練《西廂記》,于是他借故排練完后再進京而予以推辭,這樣,第一次傳他進京未果。(此處傳說有誤:孔三傳是北宋人,《西廂記》誕生于元代)

? ? ? 一年后,朝廷又傳他進京,當時,他老父親病重需要伺候,他又在村里組織說唱隊,于是,第二次又未能進京。

? ? ? 第三次,父親病故殯葬后,朝廷又傳他進京。他不好再推辭,便提出兩個條件:一是不專職當教官,而要與演員們登臺演出;二是允許他隨意出入,和京城各大戲班進行交流,探討唱腔改革。朝廷答應他的要求,他才進京任職。就這樣,人們送他一個綽號叫“孔三傳”。

? ? ? 聽郭培紅老人講,一九四三年,日本侵略軍駐扎南嶺上時,將望頭村“后寺(寶泉寺)”燒為灰燼,人們從廢墟中,找到了兩扇破爛不堪的臺柱木刻龍門,廊柱上刻寫的對聯(lián)清晰可見。

? ? ? 上聯(lián):“唐朝李隆基潞安別駕喜聞新聲或曰上黨歌舞先梨園”。

? ? ? 李隆基曾在潞州府任“別駕”一職。他在實地考察中,聽到以望頭為代表的戲班創(chuàng)造了一種與宮廷曲調不同的“新聲”,這種“新聲”正是上黨宮調的前身,而這種“新聲”卻先于“梨園”。(“梨園”原指唐玄宗訓練培養(yǎng)樂工的地方,后泛稱戲班為“梨園”)。這正說明,在唐玄宗建立宮廷戲曲班之前,望頭村就已經(jīng)有了上黨宮調的雛形。

? ? ? 據(jù)史料記載,唐朝開元11年(723年)農(nóng)歷正月,躊躇滿志的唐玄宗李隆基決定從東都洛陽北巡河東道(管轄區(qū)域約山西省),率領大隊人馬沿著古商道登臨太行,巡視上黨。望頭村是清化古商道必經(jīng)之路。澤州正處于歌舞盛行、梨園遍地之時,而望頭戲曲則獨樹一幟。酷愛上黨歌舞的唐明皇,來望頭進行考察,必然在所安排的行程之中。

? ? ? 這一點更說明,上黨戲曲早在唐朝宮廷“梨園”之前就有了,孔三傳在戲曲藝術方面之所以有如此不同凡響的建樹,除了他本人的音樂天賦和刻苦努力外,還應得益于望頭這塊肥沃的戲劇土壤。? ? ? ? ? ? ? ?

? ? ? 下聯(lián):“宋代孔三傳汴京名伶創(chuàng)諸宮調難怪澤州音韻沖瓦舍”。?

? ? ? 北宋時,由于煤鐵業(yè)的發(fā)展,晉城成為當時社會經(jīng)濟文化中心,再加上程顥大辦鄉(xiāng)學,出現(xiàn)了“河東人物氣勁豪,澤州學者如牛毛”的奇跡。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大力提升,為孔三傳成長為“汴京名伶”奠定了良好基礎。

? ? ? 宋代王灼《碧雞漫志》卷二所記,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間“澤州有孔三傳者,首創(chuàng)諸宮調古傳”。而孔三傳所創(chuàng)造的“諸宮調”也正是來源于望頭,乃至上黨地區(qū)既有的宮調雛形。

? ? 上黨宮調起源于最早的音樂會,北宋時期轉為“ 家生戲”。在長期的演唱實踐中,孔三傳把唐宋以來的“澤州音韻”(大曲、詞調、纏令以及北方流行的樂曲和上黨曲調)搜集整理,按其聲律高低、歸納成唱來變化無窮,聽來各不相同的宮調,名曰“諸宮調”。

? ? ? “諸宮調”以說唱為主,用琵琶等樂器伴奏。其中唱詞有接近代言體的部分,演唱時采取歌唱和說白相間的方式,其激情奔放的氣勢、呈排山倒海之勢的唱腔,在當時的娛樂場所享有很高的聲望(“瓦舍”,即較大的娛樂場所 。舊時有“勾欄”“瓦舍”之說。勾欄,指供演出的地方。)孔三傳用“諸宮調”在北宋京都汴梁城游走說唱,一時名聲大噪,成為士大夫和宮廷內(nèi)外民眾吹捧的對象。“難怪”一詞形象地說明,孔三傳所創(chuàng)的“諸宮調”在當時的影響是何等巨大!

? ? 孔三傳創(chuàng)造的“諸宮調”為后世戲曲音樂開辟了道路。宋代已用“諸宮調”演唱宋雜劇。至元代,其重要的藝術手段都為元雜劇所吸收。上黨地區(qū)的藝人們在老宮調的基礎上 逐漸發(fā)展了“昆梆羅卷簧”五種聲腔,唱起來氣勢恢宏,獨樹一幟,并稱之為“上黨宮調”。

? ? ? ? 4.? 戲劇之鄉(xiāng) 名伶輩出

? ? ? 自從“宮調”藝術傳遍上黨大地以后,澤州戲班風生水起,望頭村更是名伶輩出。僅自民國以來,就出現(xiàn)了像郭圭圭、趙清海、段法榮、彩彩、胖胖等享譽上黨的藝術家。

? ? ? 郭圭圭,李寨鄉(xiāng)望頭村人。上黨梆子鼓師(1880——1948)。先隨爺爺學打鼓,后拜安五爐為師。曾祖到侄孫女六輩從事戲劇藝術,前后綿延一百幾十年。圭圭5歲學打鼓,13歲參加演奏。20歲左右即聞名于周圍各縣。他鼓技驚人,鼓點清脆,輕重咸宜,徐疾有致。可隨劇中人物感情而變化節(jié)奏和力度。演員、觀眾都說他“把鼓打活了”。他強調“三分唱,七分打”,打鼓先吃透劇本,打鼓要打出感情。從其學藝者甚眾,較著者有李小伍、郎銀平、郭小丙、馮小何等。

? ? ? ? 民國22年,郭圭圭和其大哥郭科科(唱大花臉)、弟弟郭宿圭(拉頭把)兄弟三人,匯集南道嶺(秋泉、李寨、望城頭一帶)藝人,在“開元宮”組成了一個規(guī)模較大的上黨宮調劇團。因郭圭圭掌鼓板藝術高超,又有組織能力,當掌班時間長,在晉城和陽城一帶聲譽很高,所以,郭圭圭被推舉為團長,陳喜珠(馮溝村人)為副團長,俗稱“圭圭戲”。1946年,土改運動剛開始,因為唱戲人都是“窮棒子”,他們積極投身于土改革命運動。共產(chǎn)黨領導的太岳行署適應革命需要,便將“圭圭戲”改名為“民樂劇團”。太岳行署隨南下干部撤并回省以后,“民樂劇團”歸第六區(qū)(周村)領導,由六區(qū)政委梁廣霖主持在下町村進行培訓,又增添了一部分新演員。1949年收歸晉城縣領導。后又曾改名為澤光劇團、迎新劇團、一分團等。

? ? ? 13歲開始到望頭村跟隨師傅徐群狗學戲的趙清海(1881—1939),原名勤孩,陵川縣楊寨村人。他先后在皮妞戲(三義班)四義戲(鳴鳳班)掌班,人稱“戲王”。中年之后,長期在東宅戲(三樂意班)掌班,使該戲班名滿澤州,馳譽上黨。1934年和1935年,他兩次率團到省城演出,得到了贈匾題詞“涵蓋一切”和“宮調泰斗”的高度評價。

? ? 堅水村人段法榮(1892——1937)15歲開始跟隨望頭師傅學藝,主攻小生。5年學成后入“鳴鳳班”,成為該班“頂梁柱”,后聲譽日隆。在《雁門關》中飾楊八郎,表演逼真細膩,連名伶趙清海也自嘆不如。上黨戲王趙清海來晉城演出“三關排宴”時,見到段發(fā)榮,立刻把演楊六郎的角色讓位于段發(fā)榮。尤其是《刺宗》一場,名伶申銀洞、閆發(fā)生曾多次觀看、模仿,但總覺遜他一籌。在《苦肉計》中反串丑角蔣干,亦有獨特之處。 1935年,段法榮與趙清海、郭金順、閆發(fā)生等上黨梆子名伶搭檔,在太原鳴盛樓獻藝演出《苦肉計》,一時轟動省城,觀眾贈以“優(yōu)孟傳神”錦旗一面。? ? ? ? ? ? ? ?

? ? 新中國成立以后,望頭村戲班名伶輩出,其高尚的藝德和高超的藝技更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 ? 五十年代,望頭村在職業(yè)劇團的青年演員名角有翟發(fā)囤、安陳林等人,后起之秀有郭胖胖、郭彩彩等。

? ? ? 郭胖胖(生于1938年11月)系郭圭圭孫女、中國戲劇協(xié)會山西省分會會員,晉城市戲劇協(xié)會理事。從事舞臺生涯40余年,主攻花旦。1955年,因飾演《金瓶梅》里的丫鬟一舉成名。1957年獲得山西省青年優(yōu)秀演員獎,同年拜京劇藝術大師程硯秋為師,曾任上黨梆子劇團副團長,上黨二簧劇團團長。是上黨二簧傳承人。

? ? 郭彩彩,上黨梆子著名演員,1957年參加全省戲劇匯演,因《三關排宴》飾佘太君而哄動省城,同年獲省優(yōu)秀青年演員一等獎;1960年調地區(qū)青年演出團,唱紅上黨大地;1961年在戲校任教,19 69年轉業(yè)。

? ? ?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上黨地區(qū),彩彩、胖胖的名字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老少皆知。只要聽說她們在哪里唱戲,即使幾十里之遠,步行也要去一飽眼福。

? ? ? ? ? ? 5.? 千年宮調出上黨

? ? ? ? 開元宮展示了有關河北永年西調劇團和山東菏澤棗梆劇團的發(fā)展簡介和演出劇照。它告訴后人,作為梨園之鄉(xiāng)的望頭村,很早就肩負著傳承上黨戲曲文化的重任,將千年宮調帶出山西,為中國的戲劇事業(y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 ? 據(jù)史料記載,山西人到山東經(jīng)商由來已久。據(jù)菏澤縣山西會館的碑碣記載,早在清代乾隆以前,望頭村徐群狗、潘朝緒等人,為了生計,經(jīng)商到了菏澤縣內(nèi),先是經(jīng)營典當、鹽、煙、染坊等行業(yè),生意卻十分慘淡。但是,徐群狗、潘朝緒生性樂觀,總喜歡為前來商談生意的人唱上兩段上黨梆子,博得眾人的歡喜。

? ? ? 徐群狗,出生于望頭村祖?zhèn)魉拇摹袄鎴@世家”,清朝中期上黨著名戲劇家,其最出色的成就是培養(yǎng)了上黨“戲王”趙清海。潘朝緒,原籍周村鎮(zhèn)石淙頭村,因在望頭跟班唱戲,后招婿到望頭郭姓一家。潘朝緒和徐群狗二人原在“鳴盛班”唱戲,潘朝緒演旦角,徐群狗飾生角,曾是澤州唱紅一時的老搭檔。

? ? ? ? 到了光緒初年(1875年左右),山西連年遇災,望頭不少地方戲班外出流動,徐群狗和潘朝緒就隨他們在魯西南巡回演出達一年之久,上黨梆子即在當?shù)禺a(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觀眾普遍反映澤州戲有氣魄,是個好劇種。從此,前來登門拜師學藝的絡繹不絕,在大家的提議下,徐群狗先生干脆收徒傳藝,辦起了劇團。?

? ? ? 徐群狗和潘朝緒所傳授的梆子聲腔,稱“上黨宮調”或稱“澤州調”。因學唱者多為當?shù)厝耍墚數(shù)卣Z言的影響,唱腔不斷改革。 1960年,因其以棗木梆子擊節(jié),故定名為“棗梆”。這就是聞名齊魯?shù)纳綎|棗梆劇團。

? ? ? 山東棗梆表演上粗獷豪邁。其唱腔,既能烘托激昂雄壯的氣氛,又能表現(xiàn)活潑歡快的情感。旦角花腔,細膩纏綿,委婉動聽,別具一格。由于其脫胎于上黨梆子,劇詞韻腳,仍舊保持著濃濃的上黨味兒。

? ? ? 隨著時間的推移,棗梆劇團越辦越紅火,到徐家第二代的兩個兒子老大徐秋喜(小旦),老二徐雙喜(小生)、第三代徐保全(二花臉)、第四代是徐銀珠(先小旦后改生角)等人,不僅場場演出,同時也收徒傳藝。他們把自己的一生投放在辦好棗梆劇團上,使棗梆劇團成為當?shù)厝藗冏钕矚g的劇種。

? ? ? 尤其值得后人稱贊的是,山東棗梆劇團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聽從黨的領導,以打游擊的形式為前方將士們流動演出,鼓舞士氣,有三名演員光榮犧牲在敵人的炮彈下。周總理給他們頒發(fā)過一輛轎車,文化部獎給他們“天下第一團”的錦旗,并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劇種。改革開放后,棗梆劇團實行進一步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多次赴京匯報演出,獲得了社會各界廣泛的贊譽。

? ? ? 應望頭村邀請,山東棗梆曾先后8次到望頭村義演。 1986年3月17日,棗梆劇團又回老家望頭慰問演出時,全體演職員每人還在望頭栽下兩株山楂樹,以表示對“梨園故鄉(xiāng)”望頭的懷念。

? ? ? 河北西調劇團的創(chuàng)始人是望頭村老藝術家田書德。

? ? 田書德,藝名“大閨女”。清光緒初,上黨地區(qū)遭遇罕見的旱災。饑民以谷糠、草根、樹皮為食。望頭村鳴盛、復盛兩個戲班為了生計,只得各自為生。藝人田書德領著戲班二十幾名演員到“開元宮”拜過戲祖,含淚而別。他們經(jīng)潞城、黎城、涉縣沿途演出到達永年,又在河北布販沈老永牽線搭橋下,來到河北永年、上平、肥鄉(xiāng)、磁縣一帶以唱戲為生,后又在周曲、雞澤、廣坪、邯鄲一帶扎下根來設科授徒。

? ? ? 河北永年縣位于河北南部,自古便是人文繁勝之地,境內(nèi)三山西聳,平原廣袤,滏水名河穿境而過。田書德先生在永年前后招三批藝徒,主要為永年當?shù)厝恕T谘莩鲞^程中,永年一帶的方言語音逐漸滲透其中,同時,又受到京劇及河北梆子、平調、亂彈、絲弦等地方劇種和永年民間音樂的影響,經(jīng)過較長時間的磨合,形成了適合永年群眾喜愛的地方梆子劇團,以頗具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魅力,為河北永年這方水土的人民帶來了無窮的歡樂和藝術享受。? ?

? ? ? 解放后的1955年,著名藝術家趙樹理根據(jù)“其調取自西來”之意,提議永年縣成立了西調劇團。從此,田樹德先生即為中國民族戲曲藝術園地又增添了一枝出墻紅杏。2006年6月永年西調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2008年6月又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 ? ? 田書德先生一生無妻室兒女,在河北傳藝四十多年,最后在雞澤縣東孔堡“打小班”時逝世,終年60歲。死后,當?shù)卣畬⑺裨幔⒙裨诹嗽摯宓摹肮俚亍薄M瑫r樹碑一塊,上寫“澤州府望城頭戲祖田書德之墓? 中華民國七年立”。

? ? ? 流逝的是崢嶸的歲月,永存的是不了的戲曲情。一晃百年過去了,西調戲已成為一個深受民眾喜愛的劇種。早在1963年與1984年,西調劇團曾兩次回山西走“娘家”,到望頭村進行了訪親慰問,并到“開元宮”進行了祭拜。望頭村村民像迎接嫁出去的“閨女”回娘家一樣歡迎西調劇團的演員們。西調劇團的演員們則抱著孩子說:“到姥姥家了!”全村群眾敲鑼打鼓像過年一樣熱鬧紅火。演員們與群眾歡聚一堂,暢談梆子戲曲的歷史發(fā)展。望頭村為招待客人,翟文全、翟黑丑等村上幾個演員登臺獻戲,演出了最拿手的《蔣干盜書》、《羅成鬧帳》,西調劇團則首演了《雁門關》、《轉陽壺》等劇目。

? ? ? 2013年10月,晉城盛世梨園暨金秋攝影文化展期間,山東棗梆劇團、河北永年西調劇團、晉城上黨梆子劇團、城區(qū)二簧劇團、澤州梆子劇團都前來助興。西調劇團原老團長、著名演員張海臣,親自登臺演出了《五鳳樓》。棗梆劇團著名老演員張文英、張秀貴、當代著名演員孟繁金先后演出了《藏舟》《徐策跑城》。

? ? ? 西調、棗梆作為上黨梆子兩個“女兒”,與娘家望頭人盡情交流,互訴衷腸,真是“梆子引紅線,三省一家親!”

? ? ? ? ? ? ? ? ? ? ? 6.? 潛心傳承戲曲文化

? ? 據(jù)望頭村舞臺題壁記載,從清朝嘉慶到民國年間,望頭村共行戲班19個。其中嘉慶15年(1810)有2個戲班(恒順班、文順班);道光年間有6個戲班(永和班、泰順班、興勝班、三晉班、長春班、拾城班);同治有1個(鳴盛班);光緒時1個(復源班),俗稱為“買賣戲”。

? ? 數(shù)百年來,望頭戲班不僅養(yǎng)育了一方人,也培育了一大批藝術人才。光緒三年因連年荒旱,村人四處逃荒,有的餓死他鄉(xiāng),人口銳減三分之二,但戲班卻沒斷了香火,宣統(tǒng)時仍保留了1個班(復盛班)。民國時又增加了4個戲班(瑣鎖戲、毛德會戲、牤牤戲,圭圭戲)。

? ? ? 解放前,望頭村有“梨園世家”達29戶。其中延續(xù)六輩唱戲的有1戶、四代唱戲的1戶、三代唱戲的6戶、父子兩代唱戲的有7戶、兄弟三人唱戲的5戶、兄弟兩人唱戲的9戶。正如人們所說的,望頭村“生旦凈丑樣樣都有,連出三班戲不到外地請把式”。

? ? 數(shù)百年來,除在本村劇團演出外,不少老藝人被外地聘請為戲班師傅。這些老藝人作風樸實,藝術精良,所教劇本和音樂都是戲劇歷史的寶貴財富。 據(jù)望頭村1987年在世的老藝人郭金土、翟文全、翟存保、成小要等十多人回憶,望頭村歷史上稍有名氣的125個名演員,常年在上黨地區(qū)“州五處”(晉、高、陽、陵、沁)、“府八縣”(潞安府八縣)流動演出并傳授演藝。建國初期,望頭老藝人郭金土、翟文全、翟存保、安大保、馮小保、徐艮珠、翟興發(fā)、馮小河、翟宿州、馮江河、郭乾保、成小要、郭雙科、翟虎旦等20多名老藝人被外地聘請。據(jù)上黨梆子國家級傳承人張保平講,他很小學戲時,就知道他的師傅是澤州望頭人。

? ? 開元宮碑文中有長治屯留、襄垣等地戲班前來演出的文字記載,這些戲班除了來此祭祀供奉祖師爺外,主要是為答獻師傅傳藝之恩。

? ? ? 望頭村演出范圍之廣、名伶之多、演出劇本之豐,都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據(jù)統(tǒng)計,望頭村歷年演出劇目多達140余部,包括梆子戲100余部、二簧戲26部、昆戲9部、羅戲5部、卷戲5部,而且劇本完整,保存完好。這一切,連一般的戲劇研究室都很難做到。

? ? ? ? 除傳承古裝戲劇之外,望頭戲班緊跟時代潮流,堅持與時俱進。1946年前后,作為老解放區(qū)的望頭村,老藝人組織起業(yè)余劇團,(團長翟興發(fā),副團長郭守文、郭林虎、翟德水)適應抗擊日寇、土地改革、建設新中國的需要,以自編自演現(xiàn)代戲為主。主要劇目有《抗擊日寇》、《軍民一家》、《做軍鞋》、《打春桃》、《新婚姻》等,主要演員有:郭林虎、郭守文、翟興發(fā)、郭小虎、王生孩等,婦女演員第一次登上舞臺的有李碧轉、秦小棉、安竹秀、翟穩(wěn)秀等,對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教育群眾起了很大作用。

? ? 1954年望頭村又加強了村業(yè)余劇團的領導,由秦正斌為團長,退休老藝人郭金土、安大保、翟存保、郭乾保等擔任藝術指導,演出劇目有《珍珠塔》《雁門關》《乾坤帶》《黃鶴樓》等30多部。上世紀70年代,又排演了《紅燈記》《沙家浜》《朝陽溝》《柳樹坪》等十多本現(xiàn)代劇,經(jīng)常赴周村、城關、北留、潤城、河南等地演出。

? ? ? 聽了老藝人的介紹,看了望頭村到處張貼的戲劇圖片,特別是親眼看到郭培紅、郭乃新兩位老人家里珍藏的實物和資料,我明白了,望頭戲劇藝術之所以能夠薪火相傳,得益于像郭培紅、郭乃新這樣一大批熱情似火,不計得失的鄉(xiāng)賢和上黨戲劇守護者。

? ? 七十多歲的老人郭培紅,少年時就是民樂劇團演員。從六十年代開始,他精心珍藏上黨梆子戲劇手抄本50余部,用六十年代的老式留聲機保藏著30余部原汁原味的上黨梆子、上黨二簧和山東棗梆、河北西調等戲劇唱腔和演出音像帶。每天晚上,不少村民放棄玩撲克打麻將的機會,專程來到郭培紅的院子里,觀賞他們喜愛的戲劇錄像片,跟著錄像片邊欣賞邊哼唱,過一過他們的梆子戲癮。

? ? ? 郭乃興老人是1960年參加村劇團的,任下場樂隊頭把,由于他腦子好,許多演員的唱詞他至今還能唱下來。近年來,郭乃興多次被聘請到李寨中學和李寨小學教唱上黨梆子,去年又被梨園山莊聘為指導老師,他不顧年老體弱多病,精心培養(yǎng)出了常小剛名角兒。晉城電視臺以“常剛:上黨梆子非遺傳人孩兒王”為專題進行了詳細報道。

? ? ? 河北西調劇團曾一度因經(jīng)費緊張而分化成好幾個小型演唱隊分散演出謀生。郭乃興老人多次往返晉城和永年,最終在時任晉城市市長王清憲(河北永年人)的幫助下,撥付20萬元資金和30萬元的演出設備才又使其合并重組,從而有效地拯救了這一頻臨失傳的劇種。

? ? ? 2002年以來,郭乃興老人還數(shù)次向各級領導提出維修“開元宮”的建議,最終感動了各級政府。2014年,開元宮以其嶄新的面貌呈現(xiàn)在游人面前。

? ? ? ? ? ? ? ? ? 7.? 盛世梨園? 笑迎游客

? ? 結束對望頭的采訪后,我來到位于望頭、南嶺上交叉口的梨園山莊。這是望頭村委于2014年引進外資開發(fā)的山西盛世梨園農(nóng)業(yè)開發(fā)股份有限公司,以傳承千年上黨宮調戲曲發(fā)源地的文化根脈。

? ? ? 梨園山莊距市中心18公里,扼守清華古道和李寨全域旅游要沖,坐擁伊后山原始林區(qū),遠眺周村古鎮(zhèn),是一個以戲曲文化開發(fā)、特色農(nóng)產(chǎn)品種植和加工、休閑度假等為主的生態(tài)旅游圣地。

? ? ? 梨園山莊總面積20余畝, 2015年躋身全國首批“中國鄉(xiāng)村旅游金牌農(nóng)家樂”行列。公司內(nèi)富有特色的農(nóng)家樂、特色民宿,很受游客歡迎。尤其是炎炎盛夏,富有情趣的生態(tài)宿營地、林中休閑木屋、上黨梆子演唱舞臺等,成為應接不暇的清涼度假地。

? ? ? 盛世梨園山莊還建有可供150余人參加的會議室,特別是有關農(nóng)業(yè)科技、新農(nóng)村建設等方面的培訓,所需音像設備、多媒體課件一應俱全。再加上農(nóng)、林綠色種植基地,小雜糧加工車間和配套設備,完全可以彌補城市培訓缺少實踐環(huán)節(jié)的缺陷。同時,梨園山莊為前來參加研學旅行活動的中小學生設計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動手實踐項目,如拓印畫制作、寫生繪畫、標本采集與制作、果菜採摘等,還可以按照技術人員指導,嘗試晾曬、殺青、揉捻、發(fā)酵、烘干等茶葉制作工序。 讓孩子們在觀賞綠色環(huán)境,體驗勞作快樂中,經(jīng)歷不一樣的課堂,體驗不一樣的快樂。

? ? 離開梨園山莊,我回頭俯瞰橫亙在大山脊梁上像臥龍一樣的望頭古村,不禁大聲喊叫起來:“望頭,您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瓦舍、勾欄】

? ? ? 在宋朝的一些大城市,有固定的娛樂場所,人們稱之為“瓦舍”。在宋元時期興盛一時的民間藝術演出場所“勾欄瓦舍”,是中國戲劇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具有獨特的地位。瓦舍是城市商業(yè)性游藝區(qū),也叫瓦子、瓦市。瓦舍里設置的演出場所稱勾欄,也稱鉤欄、勾闌? ,勾欄的原意為曲折的欄桿,在宋元時期專指集市瓦舍里設置的演出棚,成為盛極一時的名俗。瓦舍的規(guī)模很大,大的瓦舍有十幾座。

?

? ? ? ?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xiàn)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572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xù)發(fā)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xiàn)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fā)現(xiàn)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071評論 3 414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409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jīng)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569評論 1 30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360評論 6 40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fā)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895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nèi)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2,979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123評論 0 286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shù)厝嗽跇淞掷锇l(fā)現(xiàn)了一具尸體,經(jīng)...
    沈念sama閱讀 48,643評論 1 333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nèi)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559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fā)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742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nèi)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250評論 5 35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fā)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huán)境...
    茶點故事閱讀 43,981評論 3 34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363評論 0 25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jiān)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622評論 1 280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354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707評論 2 370